路径式护理模式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

作者: 代林

摘要:目的 探讨路径式护理模式应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6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路径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肺功能指标[呼气峰流速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生活质量评分及自护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PEF、FEV1/FVC、MVV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路径式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护能力。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路径式护理;肺功能;症状缓解时间;生活质量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肺部组织会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干扰肺部正常气体交换,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发病率高,医疗资源耗费大,为公共卫生问题[1]。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为高发人群,且常伴有基础疾病,病情通常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并发症多[2]。因此,临床需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路径式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具有针对性强、综合性强特点,根据护理方案制定表格,使护理计划更为直观[3]。本研究旨在探讨路径式护理模式应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6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4];临床资料完整;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免疫性疾病、肺结核或肿瘤疾病;中途退出;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患者规律服药、均衡饮食;向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完善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给予路径式护理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路径护理计划表,包括护理时间、护理内容、执行护士签名及备注等内容,将其放于病床床头,便于检查和记录。入院第1天,指导患者办理住院,为其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根据患者自护能力评分确定护理等级。指导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入院第2~3天,指导患者正确排痰,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通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加强疾病宣教,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遵医嘱予以祛痰、抗炎等治疗,及时复查痰培养与药敏;若病情需要支气管镜检查,指导患者检查前禁食3 h、禁饮1 h;鼓励患者适当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出院当天,可告知患者各项注意事项,戒烟戒酒,坚持功能锻炼,季节变化注意保暖,定期复诊,微信或电话随访3个月,及时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并予以答疑解惑。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咳嗽缓解时间。(2)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通过肺功能仪测定呼气峰流速值(PEF)、最大通气量(MVV),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5]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4)比较两组自护能力评分: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6]进行评估,包括自护概念、健康知识、自护责任感及自护技能4个维度,总分为43~172分,分数越低表明自护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咳嗽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PEF、MVV及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自护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病情通常较为复杂,治疗周期长,为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临床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7~9]。路径式护理以时间为横轴,将患者住院期间各阶段的护理要点、操作流程及预期目标进行详细规划,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环节系统地整合到标准化路径中,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PEF、FEV1/FVC、MVV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路径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规范护理流程,基于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路径,可提高护理精准性,加快患者康复进程。路径式护理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使患者深入了解疾病,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自我护理,保障治疗效果[13~14]。

综上所述,路径式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梅娟,王荣华,韩英.社区获得性肺炎护理临床路径结合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9):217-218.

[2]李丽,李丹,姜永芳.基于PEWS评分的护理管理措施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5):139-141.

[3]朱国霞.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4):340-340.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2):117-126.

[5]柳娜,李彩霞,徐丽,等.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94-95.

[6]杨茜,陈海燕,瞿莎莎,等.协同护理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妇幼护理,2023,3(18):4517-4518,4521.

[7]谢丽娟,吴慧静.优质护理联合肺炎改良评分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序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2,8(28):222-226.

[8]范焕琼,唐丽嫦.临床药师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药学路径的实施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1,18(4):119-120.

[9]李玉婷,金丽,何志高.我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及用药情况分析[J]. 中国药房,2018,29(16):2282-2287.

[10]卢佳燕,林丽芳,许雅红,等.路径式护理模式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探究[J].中外医疗,2023,42(20):134-138.

[11]任桂花.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9):96-97.

[12]耿倩倩,白连霞.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妇幼护理,2023,3(17):4142-4145.

[13]白洁,朱洪波,白飞,等.基于临床路径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过程质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3(10):770-773.

[14]王静,王丽香,魏丽娟.应用临床路径精细化管理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6):622-6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