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下肢骨折的护理管理
作者: 刘莉梅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还能加速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详细阐述下肢骨折护理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以期为护理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
下肢骨折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1)石膏或支具固定: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以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8周,具体时间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
(2)牵引治疗:对于一些不稳定的骨折,如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等,可以采用牵引治疗,以维持骨折的复位,减轻患者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通过切开皮肤和软组织将骨折部位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
(2)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一些开放性骨折、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等,可以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可以在骨折部位外部提供稳定的固定,同时便于伤口的处理和观察。
下肢骨折的护理管理
心理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往往因意外受伤、疼痛、活动受限等原因,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进程。因此,心理护理在下肢骨折护理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1)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应以亲切、耐心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情绪疏导:针对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解释病情、治疗方法及康复过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家庭支持: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过程,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减轻其孤独感和无助感。
饮食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1)高蛋白、高钙饮食:骨折愈合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和钙质,患者应多吃瘦肉、鱼肉、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
(2)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患者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因为其富含维生素,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康复。
(3)易消化食物: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应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汤等。
(4)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不利于骨折愈合和身体康复,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食物。
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评分量表,如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加重和缓解因素等,以便及时调整疼痛护理措施。具体疼痛护理的方法如下。
(1)药物止痛: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医生可能会开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护理人员应按时给患者服药,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物理止痛:可以采用冷敷、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在骨折初期,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在骨折后期,热敷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心理止痛:通过与患者交流、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减轻疼痛。
体位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应保持患肢抬高,将其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不同类型的骨折,可能有不同的体位要求,如股骨颈骨折患者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和旋转;髌骨骨折患者应保持膝关节伸直位等。具体体位护理的方法如下。
(1)使用枕头、垫子等物品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处于正确的体位。
(2)定期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防止压疮的发生。
(3)在更换体位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骨折移位。
牵引护理
牵引是通过外力作用于患肢,使骨折部位得到复位和固定,起到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牵引的方法有皮肤牵引、骨牵引等。牵引护理时要注意如下要点。
(1)保持牵引的有效性: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牵引装置是否牢固、牵引重量是否合适、牵引方向是否正确,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
(2)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与石膏或支具护理类似,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肿胀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3)预防并发症:牵引患者容易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其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期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石膏或支具护理
护理人员应正确掌握石膏或支具的固定方法,确保牢固、舒适。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或固定效果。同时,要注意观察石膏或支具的边缘是否光滑,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石膏或支具的护理要点如下。
(1)保持干燥:石膏或支具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或污染,如果被水浸湿应及时更换。
(2)观察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患肢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肿胀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如果患肢出现苍白、发凉、麻木、疼痛加重或肿胀明显等情况,可能是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松开石膏或支具,并进行处理。
(3)预防压疮:如果石膏或支具固定时间较长,容易引起压疮。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压。可以在固定部位垫一些软毛巾或海绵,以减轻压力。
(4)功能锻炼:在石膏或支具固定期间,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是下肢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功能恢复。
(1)康复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骨折愈合的三个阶段(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使其了解骨折的自然愈合过程。强调康复锻炼对于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2)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早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肌肉收缩、关节屈伸等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
(3)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进行更复杂的锻炼,如踝泵锻炼、下肢肌肉收缩锻炼等。
(4)避免过度负重: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避免过度负重,以免加重骨折部位的负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逐步增加负重,避免过早或过度活动。
(5)辅助器具的应用:根据康复进展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拐杖或助行器辅助行走,减轻下肢负担。对于需要长时间固定的患者,可使用矫形器或支具,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愈合。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和制动,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1)压疮预防: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受压部位易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应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干燥、清洁,避免压疮的发生。
(2)深静脉血栓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减慢,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回流;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3)肺部感染预防: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需鼓励其多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4)泌尿系感染预防:因长期卧床、排尿不畅等原因,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所以,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出院指导与随访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出院指导与随访是确保顺利康复、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1)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详细告知其注意事项和康复锻炼方法,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执行康复计划。
(2)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下肢骨折的相关知识,包括骨折的原因、治疗方法、康复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3)康复技能培训: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和技巧,确保患者在家中也能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4)定期随访:建立随访制度,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康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护理指导。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下肢骨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除了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外,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项,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康复。
(1)保持正确姿势: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坐立不安。在坐下时,选有靠背的椅子,并垫高脚下以减轻下肢负担。
(2)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3)注意安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避免跌倒、碰撞等意外事件发生。在行走时应选择平坦、无障碍物的路面,避免在湿滑、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减少跌倒的风险。
特殊情况的护理管理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下肢骨折,如老年人、病理性骨折患者等,需采取特殊的护理管理措施。
(1)老年人护理:因骨质疏松、反应迟钝等原因,老年人易发生下肢骨折,且康复过程较慢。护理人员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饮食营养、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护理管理。
(2)病理性骨折护理:病理性骨折多由骨肿瘤、骨质疏松等疾病引起。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和监测,加强骨折部位的固定和制动,防止骨折移位和加重原发病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下肢骨折的护理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通过多方面的护理管理,可促进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