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血液检验报告

作者: 单林玲

很多人面对密密麻麻写满数字和术语的血液检验报告时,会感到一头雾水。这份报告就像是人体内部的一本“健康日记”,如果能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我们就能从中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血液检验报告的基本组成

血液检验报告,通常指的是血常规检验报告。一份典型的血常规检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能够反映体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过敏等情况。

(2)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重要指标。如果这些数值偏低,可能意味着存在贫血。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负责凝血和止血的细胞。血小板计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解读

(1)白细胞总数:正常情况下,成人白细胞总数在(4.0~10.0)×109/L。白细胞总数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降低可能见于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疾病或使用某些药物后。

(2)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主要的一种,占总数的50%~70%。中性粒细胞升高常提示有细菌感染;降低可能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另一种重要的白细胞,占总数的20%~40%。淋巴细胞升高通常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流感、风疹等,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肿瘤中也可能升高。

(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在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单核细胞增多可能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结缔组织病。

(5)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白细胞数量较少,但在特定情况下会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则较少见,可能与某些过敏性疾病、肿瘤等有关。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的解读

(1)红细胞计数:正常成人男性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红细胞计数减少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增多可能见于慢性缺氧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其浓度与红细胞数量密切相关。正常成人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同样提示贫血;升高则可能见于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与红细胞数量和大小有关。正常成人男性红细胞压积为0.4~0.5,女性为0.35~0.45。红细胞压积降低提示可能贫血;升高可见于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小板计数的解读

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血小板计数减少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增多可能见于急性感染、炎症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其他需要注意的指标

(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MCV升高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情况;降低可能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两个指标与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大小有关,且往往与MCV的变化相一致,用于辅助诊断不同类型的贫血。

如何科学解读血液检验报告

对比正常参考值

当拿到一份检验报告单时,对比正常参考值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正常参考值是通过对大量健康人群进行相关检验后统计得出的一个范围,它就像是一把衡量健康与否的尺子。在报告单上,每一项检验指标旁边通常都会标注对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例如,在血液检验中,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在(4.0~10.0)×109/L。一旦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如身体遭受细菌或病毒入侵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白细胞作为免疫细胞的一部分,其数量可能会增加以对抗病原体;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剧烈运动、外伤后的应激反应等,导致某些检验指标暂时偏离正常范围。

结合临床症状

仅仅依据检验结果的异常并不能确定疾病的存在,这是因为检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所以,在解读检验报告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一个人在体检时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仅从这个检验结果看,似乎肝脏功能存在问题。但是,如果这个人没有任何肝脏相关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而且近期有熬夜、大量饮酒或者服用某些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药物等情况,那么ALT轻度升高可能只是暂时的生理反应,而并非肝脏疾病所致。再比如,在诊断肺炎时,除了看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是否异常升高外,需检查患者是否有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临床症状,且可能还要结合胸部X光或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咨询专业医生

如果在查看检验报告时,对其中的任何内容存在疑问或者不理解的地方,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咨询医生。医生不仅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还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检验结果进行个性化解读。

关注动态变化

在医学领域,有些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单次的检验结果可能无法全面反映病情的真实状况。例如,在糖尿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单次测量的血糖值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如果患者在初次检查时发现空腹血糖略高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时候不能轻易下糖尿病的结论,因为可能是由于前一天晚餐进食过多高糖食物或者情绪紧张等因素导致的临时性血糖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定期复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以观察其动态变化。如果在后续的复查中,血糖值持续升高或者波动较大,那么就需要警惕糖尿病,并且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胰岛功能等项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