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长期管理与预防

作者: 杨明

静脉血栓、肺栓塞是严重危害心血管健康的疾病,对其进行长期的防治十分重要,不仅可以降低疾病的复发,而且可以减少死亡的危险。

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概述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发生异常凝结而形成的血块,静脉壁损伤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常见诱发因素有长期卧床或静坐、术后恢复不当、肥胖、吸烟、怀孕,以及一些遗传性的凝血障碍。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是双腿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血栓一旦脱落入肺,就会造成肺动脉阻塞,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危及生命。对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与治疗,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肺栓塞

当血栓从身体其他部位脱落,随着血液进入肺内,阻塞肺动脉或者肺动脉分支时,就会引发肺栓塞。肺栓塞多由深部静脉血栓(DVT)脱落所致,也可由脂肪、气体或其他异物引起,患者会突然出现胸痛、气短、咯血、心悸、晕厥。由于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不少疾病类似,故确诊需综合影像学(如肺动脉 CT)、血常规(如D-二聚体)及病史评估。一旦出现肺栓塞,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一般包括抗凝、溶栓术(严重时),以及吸氧等支持性治疗。

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长期管理

药物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是长期控制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抗凝药物主要有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NOACs等)和可注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通过抑制血液凝固因子,降低血栓形成和扩大。在使用抗凝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例如 INR,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抗凝治疗的目的在于维持合适的凝血状态,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预防出血、过敏等药物副作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史、危险因素,以及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设计用药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

维持健康的体重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及控制血液凝块非常重要。建议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有规律地进行适量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建议每周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或久坐的患者来说,建议经常进行伸腿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此外,戒烟限酒也是降低血液凝块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查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患者需要定期血检,以监控抗凝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血检主要涉及凝血指数的测定,以确保凝血水平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下肢超声检查也是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用于评估静脉血栓的状况,监视是否有复发的迹象。此外,医生还会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的检查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监测。通过这些检测和评估,有助于医生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治疗的持续有效性,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总体健康状态。

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

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既往病史但有潜在危险因子的人群,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运动、合理饮食、避免久站久坐、戒烟限酒等。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主要针对有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患者,防止疾病复发。其中,长期应用抗凝药物是二级预防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定期随访,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血栓复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患者应掌握早期症状的识别和处理。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旨在延缓病情发展,应对慢性并发症。这一时期的治疗包括持续的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和健康教育。药物治疗一般是长期服用抗凝剂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患者需定期进行血液、影像学等医学检查,以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健康教育是三级预防中的重要环节,能帮助患者识别并发症的早期征兆,调整生活方式。患者应定期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病情的变化及对治疗进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心理支持与干预也是三级预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提高患者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急救措施

一旦发生急性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急救必须分秒必争。肺栓塞患者可能会毫无预兆地出现剧烈胸部疼痛、呼吸困难、咯血、心悸,甚至晕厥。此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最快速度送医。急救人员到达后,需及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确保空气顺利进入肺部。输氧可缓解患者身体缺氧状态,为生命提供支持。若情况危急,心肺复苏术能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救护人员还会使用抗凝血剂等药物,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稳定病情,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就医指导

一旦出现急性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症状,患者应尽快到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因为急诊科具备快速响应和处理危急情况的能力。在就医过程中,患者要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包括之前是否有过血栓史。若有,需将具体的发病情况、治疗经过等详细告知医生。当前症状更要描述清楚,如疼痛的具体部位、程度、持续时间,气短的严重程度等。正在使用的药物也不能遗漏,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医生会通过CT扫描和血液化验等一系列检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其中,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肺部血管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血栓堵塞以及堵塞的程度;血液化验可以检测一些特定的指标,如D-二聚体,辅助诊断肺栓塞。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出院后,患者应该遵医嘱定期随访,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促进康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