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担惊受怕,警惕广泛性焦虑症
作者: 揭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似乎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报告(2019)》,广泛性焦虑症(GAD)作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成人中的终身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广泛性焦虑症的定义与特征
广泛性焦虑症,顾名思义,是一种弥漫性的、持久的焦虑状态。这种焦虑不同于偶发性的紧张或担心,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患者的整个生活空间,使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感到异常的担忧和不安。并且,这些担忧往往超越了实际情况的合理范畴,呈现出过分和非理性的特征。其中,GAD的特征可以简要分为几个方面。
(1)心理症状:患者对未来不仅仅是普通的担忧,而是过度放大了生活各方面的潜在威胁,往往极端消极且难以自控。对健康的焦虑也不仅仅局限于偶尔的头痛脑热,而是可能演化为对严重疾病的无端恐惧。
(2)身体症状:广泛性焦虑症所引发的身体症状是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反应的直接体现,表现为心悸、出汗、手颤、肌肉紧张、疲劳和睡眠障碍等。这些身体反应会进一步加剧心理上的不适,形成恶性循环。
(3)行为症状:在行为层面上的反应,往往是患者为了应对内心持续不断的焦虑感而采取的策略。尽管这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有助于减轻焦虑,实际上却可能加剧问题。患者也可能会依赖某些物品或行为缓解焦虑,如频繁检查门窗是否锁好。
广泛性焦虑症的病因
广泛性焦虑症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跨越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众多领域,且每个因素都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焦虑倾向。
(1)生物学层面:遗传学研究表明,家族遗传史是GAD发病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神经生物学机制,尤其是大脑中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直接参与情绪调节,一旦处于失衡状态,可直接导致焦虑症状的出现。
(2)心理学层面:个体的性格特征、早期经历、认知风格等心理因素,对GAD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3)社会环境层面:在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长期的压力、负面情绪、冲突以及社会支持的缺失,都可能成为GAD的触发点。此外,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压力源,加剧了焦虑情绪的蔓延。
广泛性焦虑症的应对方法及治疗
(1)药物治疗: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焦虑药物类型之一。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血清素的水平,帮助减轻焦虑,提升情绪稳定性。需提醒,要遵医嘱用药,严密监测副作用。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在GAD治疗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患者能够学习到有效应对焦虑的策略,逐渐减少过度担忧的倾向。
(3)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的锻炼,如散步、游泳或跑步,能够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改善心情,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ω-3脂肪酸、B族维生素和镁的食物,被认为对减轻焦虑有益。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