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骨骨折护理应注意哪些细节
作者: 刘莉梅腕骨骨折是指手腕部位的骨骼发生断裂或折断,通常由暴力外伤引起,如摔倒时手着地等。对于腕骨骨折患者的护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固定与制动、疼痛管理、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营养支持、随访与复查等。
腕骨骨折的概述
腕骨的结构和功能
腕骨是连接手部和前臂的骨骼结构,由八块小骨头组成,分为近侧列和远侧列。腕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手部,参与手部的运动和活动,同时还保护手部的神经、血管和肌腱等组织。
腕骨骨折的类型
(1)舟骨骨折:这是最常见的腕骨骨折类型,多由摔倒时手掌着地引起。
(2)月骨骨折:常由腕部过度背伸引起。
(3)三角骨骨折:多由腕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引起。
(4)其他腕骨骨折:如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等骨折,相对较少见。
腕骨骨折的原因
(1)外伤:如摔倒、撞击、扭伤等是腕骨骨折的主要原因。
(2)骨质疏松: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腕骨的强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
(3)过度使用:长期从事手部重复性劳动或运动的人,如打字员、运动员等,腕骨容易受到过度使用的损伤,增加骨折的风险。
腕骨骨折的症状
(1)疼痛:骨折部位疼痛是腕骨骨折最主要的症状,程度因人而异,可在活动或受压时加重。
(2)肿胀:骨折部位周围通常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组织损伤和出血引起的。
(3)活动受限:腕部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弯曲、伸展或旋转手腕。
(4)畸形:在某些严重的骨折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腕部畸形,如手腕弯曲或旋转异常。
(5)压痛:在骨折部位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压痛感。
腕骨骨折的诊断
(1)病史和症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和症状,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存在腕骨骨折。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腕部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肿胀、畸形情况,检查活动范围和压痛等。
(3)X光检查:这是诊断腕骨骨折的主要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程度。
(4)CT或MRI 检查:在某些复杂的骨折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以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情况和周围组织的损伤。
固定与制动
腕骨骨折的首要护理任务是确保骨折部位的固定与制动,以减少疼痛、防止进一步损伤,促进骨折愈合。
(1)固定方法选择:根据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石膏固定适用于大多数腕骨骨折,尤其是需要维持复位稳定性的情况;夹板固定更加轻便,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支具则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骨折或康复阶段。
(2)定期检查:固定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固定的紧度,确保其既不过紧也不过松。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缺血性坏死;过松则可能失去固定作用,导致骨折移位。
(3)悬吊与胸前:固定期间,患肢应悬吊于胸前,促进上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感,有助于骨折部位愈合。
疼痛管理
疼痛是腕部骨折后的常见症状,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骨折康复至关重要。
(1)药物治疗: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甾体解热镇痛药能够减轻炎症和疼痛;中枢镇痛药适用于更严重的疼痛情况。
(2)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冷敷适用于骨折初期,能够减轻肿胀和疼痛;热敷适用于后期,可促进血液循环和康复。
(3)按摩与舒适体位:轻柔地按摩和保持舒适的体位,有助于减轻疼痛。患者需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和压迫骨折部位。
功能锻炼
骨折愈合过程中,适当的功能锻炼必不可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加速康复进程。
初期康复阶段
初期康复阶段重点是保护骨折部位,避免进一步损伤,患者可能需要佩戴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康复训练包括保持正确的体位、轻度的手指和腕部活动,以及逐渐适应日常生活的基本动作。
中期康复阶段
中期康复阶段,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已有增强,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训练重点是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常见的锻炼方法包括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肉力量训练和协调性训练。
后期康复阶段
后期康复阶段主要侧重于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患者需要通过精细动作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恢复手腕的精细运动能力;还可以进行平衡训练、灵活性训练和耐力训练,全面提高身体机能。
个性化锻炼计划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患者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抗阻训练等内容。
并发症预防
腕部骨折后,患者可能会面临一些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具体包括:(1)骨折部位应定期清洁,保持干燥,防止感染。在固定期间,如有渗出物或血液污染辅料,护理人员或家属需及时更换辅料,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伤口,并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2)鼓励患者深呼吸和腿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症状,如发热、肿胀、疼痛加剧等。
心理支持
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心理状态。
(1)倾听与沟通: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担忧、恐惧和需求。通过积极沟通,建立信任关系,让患者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2)解释与指导:向患者解释骨折病情、治疗方案、康复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专业知识的普及,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误解。
(3)情绪疏导:鼓励患者表达情绪和感受,如焦虑、抑郁等。通过情绪疏导技巧,如放松训练、深呼吸等,缓解负面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4)心理支持小组:组织腕骨骨折患者参加心理支持小组活动,有机会与其他病友交流经验、分享感受,同伴支持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5)专业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心理支持服务。
营养支持
对于腕骨骨折的患者,营养支持是促进骨折愈合和整体康复的重要环节。
(1)均衡饮食:腕骨骨折后,患者需要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以支持身体的康复过程。
(2)高蛋白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基本物质。腕骨骨折后,患者需要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促进伤口和骨折部位的愈合。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类、禽类、豆制品和乳制品等。
(3)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D,分别有助于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和钙的吸收利用。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猕猴桃、柑橘类)、蔬菜(西红柿、胡萝卜等)以及适量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D。
手术患者的护理
术前护理
(1)心理准备: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风险和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减轻心理压力.
(2)皮肤准备:手术前一天,护士应协助患者进行皮肤准备,清洁手术部位的皮肤,去除毛发和污垢。
(3)禁食禁水:根据手术的要求,患者需要在手术前禁食禁水一定时间,以防止手术中发生呕吐和误吸。
(4)术前检查:协助医生完成患者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术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以及手术部位的出血、肿胀、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果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重等情况,可能是感染的迹象,应及时处理。
(3)饮食护理:术后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逐渐恢复饮食。一般来说,术后先给予流质饮食,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4)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可以先进行手指的屈伸、握拳等活动,然后逐渐进行手腕的活动。
随访与复查
随访与复查是确保患者康复进程顺利的重要环节,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通过随访与复查,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复查内容包括骨折部位的X光片检查、功能活动评估、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等。
其他注意事项
(1)减少腕部活动:在恢复期间应避免使用受伤手腕,进行重体力活动或提重物。
(2)避免受凉:做好手腕部位保暖工作,避免受到寒冷刺激,影响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
(3)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4)饮食禁忌: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吸烟饮酒,以免对身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