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应用于产后腹直肌分离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 王芹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应用于产后腹直肌分离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3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两组均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腹直肌恢复情况、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应用于小产后腹直肌分离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妇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腹直肌分离;低频电刺激;腹围;疼痛程度
产后腹直肌分离是因为孕产妇激素分泌紊乱、子宫体积不断增大牵拉腹直肌,导致连接两边腹直肌的结缔组织松弛、展开,左右两侧腹直肌从腹白线向两侧分开,呈现分离状态[1]。产后腹直肌分离在初产妇中较为常见,可引起腰背痛、盆底器官脱垂、失禁等后遗症,危害较大[2]。部分产妇因缺少对疾病的认识,在各种症状表现的影响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使生活质量下降[3]。目前,临床常采用低频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患者个体差异大,若对病情不了解,容易忽视治疗的重要性,影响治疗依从性[4]。为了提高产妇治疗依从性,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加快康复进程,临床需进行有效、全面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5~6]。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护理应用于产后腹直肌分离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妇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3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2.44±4.05)岁;体重指数
21.4~25.6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54±1.02)kg/m2;
初产妇10例、经产妇5例;剖宫产11例,阴道分娩4例。研究组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2.48±4.02)岁;体重指数21.3~25.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52±1.05) kg/m2;初产妇11例,经产妇4例;剖宫产9例,阴道分娩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产后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精神、认知均正常;对研究内容知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脊柱畸形;血液系统疾病;依从性差。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协助产妇仰卧位,调整舒适体位,在两侧腹外斜肌、腹直肌处固定好电极。根据产妇耐受程度调节频率,以自觉麻刺感为宜。治疗时间4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40~60 d。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向产妇介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原因、危害及治疗方法。密切观察产妇病情变化情况,了解其腰背痛程度,测定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等。告知产妇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腹压,避免使用很紧、硬的弹性腹带。持续干预40~60 d。
1.2.2 研究组予以综合护理
(1)健康教育:向产妇详细介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危害、注意事项等。回答产妇提出的各种问题。
(2)饮食护理:嘱产妇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科学搭配膳食,摄入膳食纤维,促进消化、排便,预防便秘。
(3)康复训练:指导产妇腹式呼吸,吸气时将膈肌下沉,扩张盆底肌,呼气时将盆底肌向腹部方向收缩,收缩腹横肌至脊柱方向。每天练习2次,每次5 min。
(4)按摩:取神阙穴,沿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从左上腹开始,至右上腹,回到神阙穴。从左右两侧交替推抚腹部,由期门穴至中极穴。
(5)心理护理:给予产妇鼓励、支持,分享成功案例。主动与患者沟通病情,告知治疗效果、康复情况等。治疗期间播放产妇喜欢的音乐、视频等,分散注意力。持续干预40~60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总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2)比较两组腹直肌恢复情况: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腹围。(3)比较两组负性情绪:采用SAS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评估,评分越高表明负性情绪越严重。(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包括生理、躯体、情感、社会等维度,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腹围比较
两组干预前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前腹壁由腹部直肌肌肉组成,女性孕期分泌激素增多会增加腹白线的松弛度[7]。产后结缔组织收紧不到位,未将两边腹直肌空隙关闭,可引发产后腹直肌分离,使腰腹部肌肉力量变弱,降低脊柱稳定性,引起腰背痛[8~9];此外,产妇身体形成对盆腔内部器官的压迫,容易出现器官移位、下垂[10]。腹直肌分离如果形成膀胱压迫则会导致尿失禁。低频电刺激可增加腹直肌兴奋度,使其被动收缩,进而关闭腹直肌之间的空隙,缩短间距[11]。但部分产妇治疗依从性不高,临床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保障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产妇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合护理干预从健康教育、饮食、康复、心理等方面对产妇进行干预。全面健康教育可使产妇明确规律治疗的重要性;饮食护理可以增强抵抗力、免疫力、预防便秘,避免腹压升高对机体的影响,加快康复进程;康复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锻炼肌肉,恢复肌肉感觉,促进腹直肌归位,提高脊柱稳定性;腹式呼吸可以直接锻炼腹直肌,增加肌肉收缩力、恢复功能,逐渐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缩小腹围;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肌肉收缩;心理护理可及时疏导产妇负性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2~14]。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有效缩小产后腹直肌分离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减轻疼痛程度,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焦子珊,邱金花,王娜娜,等.489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1,28(20):7-10.
[2]张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应用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5):23-25.
[3]赵书会,武珍.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2023,35(1):90-92.
[4]付翠平,黄宝娜,陈丽霞.产后腹直肌分离行仿生电刺激治疗中应用整体护理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22,28(22):38-40.
[5]张文杰,魏修良,刘迪,等.筋膜松动手法与肌内效贴胶布贴扎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6):5-7.
[6]肖香萍,谭益军,邬思,等.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联合集束化护理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3):4203-4205.
[7]邹爱琴,陈丽,吴芳,等.仿生物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21(5):759-764.
[8]肖丽花,谢意霞,麦令欣,等.盆底康复训练配合生物电刺激及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3):87-89.
[9]刘雨汇,区晓贤,张洁燕,等.腹部仿生物低频电刺激+WAFF运动训练修复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3,31(11):2360-2365.
[10]吴翠华,曲学玲,石媛.整体护理配合电刺激、康复按摩治疗方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腰痛发生率与腹围、腹直肌分离距离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31(11):1399-1400.
[11]王淑芹,邱晓敏,许雪洁.产后腹直肌分离应用低频电刺激联合Kegle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20,15(24):171-172.
[12]兰小曼,兰鹰,覃桂莲.集束化护理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9):175-178.
[13]罗仁华,罗俊菊.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163-164.
[14]邱司桥,黄才洁,李和祯.产后腹直肌分离应用仿生电刺激疗法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