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伐沙班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出血风险评估
作者: 姚玉娟
摘要: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出血风险。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8例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心功能指标[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左心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T、PT及APT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T - 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伐沙班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心功能,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用药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利伐沙班;华法林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慢性心功能进行性损伤,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存在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心房颤动为慢性心力衰竭病的常见并发症,可加重患者心功能损伤,使其病死风险增加,预后不良,临床需及时予以抗凝药物治疗[1]。本研究旨在探讨利伐沙班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出血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98例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0.35±5.02)岁;心功能Ⅲ级31例,Ⅳ级1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0.58±4.91)岁;心功能Ⅲ级30例,Ⅳ级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因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就医,心功能Ⅲ级或Ⅳ级,伴有心房颤动;年龄≥60岁;清醒意识,积极配合用药;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存在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对研究相关药物过敏。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抗心衰治疗,口服,100 mg/次,2次/d。同时,对照组予以华法林口服,初始剂量为2.5 mg/次,1次/d,根据后续INR值调整华法林剂量(INR值每3天测量1次),如连续3次INR值控制在2.0~2.5,即可维持剂量不变,改为每个月测量1次INR值,持续用药12周。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口服,15 mg/次,1次/d。两组均持续用药1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出血、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为显效;症状减轻,有轻微出血,为有效;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有明显出血情况,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检测血浆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左心射血分数(LVEF)。(4)比较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凝血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TT、PT、APTT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T、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NT-proBNP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低于对照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1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系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心功能受损情况,患者身体机能减弱,可能会发生心源性猝死。心房颤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病后常见并发症,患者可出现心律异常改变,加重心功能损伤,诱发血栓栓塞,威胁生命安全。对此,临床需积极予以抗凝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为常用抗心衰药,可促进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减少醛固酮对血管造成的促收缩作用,使血管扩张,减轻心肌缺血反应。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考虑血栓栓塞风险高,需及时予以抗凝治疗[2]。华法林主要作用的凝血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通过阻断这种凝血因子的合成调节凝血功能,这种抗凝作用能够长时间维持,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利伐沙班为新型抗凝药,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华法林,主要作用的凝血因子为Xa,与凝血因子Xa有效结合后可减少体内凝血因子Xa含量,避免凝血酶原在这种凝血因子的作用下转化成凝血酶,从而延长凝血时间,发挥抗凝作用[3]。此外,利伐沙班通常经口服用药,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达80%[4~5]。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T、PT及APTT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T - 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总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利伐沙班治疗心房颤动可有效延长凝血时间,发挥显著抗凝作用,改善患者心功能,控制病情进展,从而减轻病情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利伐沙班对凝血因子Xa作用时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可逆性,用药后经肾脏、胆道代谢排出,通常不受饮食、药物影响,安全性较高[6~8]。
综上所述,利伐沙班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心功能,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用药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刘丁铭,程亚玲,杨红祥,等.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4,53(3):395-398,406.
[2]曾炫.利伐沙班治疗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43-46.
[3]蒋艳利,姬小慧.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比[J].临床医学工程,
2024,31(2):189-190.
[4]姜红,金宏山.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对冠心患者疗效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602-603.
[5]杨新利,尚喜艳,汪砚雨,等.小剂量利伐沙班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Lp-PLA2及Apelin-12水平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6):693-695,703.
[6]柯博熙,张宏峰,陆蓉.利伐沙班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0,39(5):294-297.
[7]熊赣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现状及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医学部,2023.
[8]单毅,陈莉,周良,等.低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与出血事件及再入院率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3):33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