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效果
作者: 马文申 崔朴 刘景添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70例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胃功能及炎性因子。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腹隐痛、食后胀满及反酸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01);联合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常规组,GAS、MLT、VIP、IL-8、IL-6、TNF-α均低于常规组(P<0.001)。结论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可有效改善患者胃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促进病情转归。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胃功能;黄芪建中汤;胃黏膜
当前人们的饮食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在满足食欲的同时,也为消化系统疾病埋下了安全隐患。慢性胃炎为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病,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首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次为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可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临床表现为恶心、嗳气、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若未及时纠正,增加贫血发生风险[2]。西医治疗方式主要为通过药物抑制胃酸过多分泌,保护胃黏膜,调整饮食结构,纠正不良饮食习惯[3]。但该病病程长,若治疗不当,易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增加治疗难度。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胃痛”“痞满”范畴,病机在于肝气郁结、脾胃两虚,治疗应以补益脾胃为治则[4]。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70例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胃镜检查结果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5]中的相关诊断依据;无其他严重消化系统病变、恶性肿瘤或免疫功能缺陷;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正常;意识清楚;自愿全程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神经功能损伤、外伤或感染;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口服,单次剂量为20 mg,每天2次。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基本方:黄芪15 g,炙甘草、大枣各6 g,白芍18 g,饴糖30 g,生姜、桂枝各9 g。随证加减,伴有严重腹痛、腹胀,加佛手9 g、延胡索12 g、砂仁6 g;伴有反酸,加瓦楞子10 g、海螵鞘15 g;呕吐严重,加干姜7 g、姜半夏9 g。将上述中药中加800 mL水,大火煎煮20 min后改为文火慢煮,直至剩余300 mL汤汁,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胃镜检查结果;评估标准:若胃痛、胃胀等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完全愈合,即为治愈;若胃痛、胃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修复面积达到50%以上,即为有效;未达到上述2项标准,即为无效。(2)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上腹隐痛、食后胀满及反酸症状改善时间。(3)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根据嗳气反酸、隐痛呃逆、饥不欲食证候的严重程度分别计0~3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4)比较两组胃功能: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8 mL,离心取上层清液,检测指标胃泌素(GAS)、胃动素(MLT)及活性肠肽(VIP)表达水平。(5)比较两组炎性因子: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上清液,检测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85.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联合组上腹隐痛、食后胀满及反酸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常规组(P<0.001)。
2.5 两组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GAS、MLT、VI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治疗后GAS、MLT、VIP均低于常规组(P<0.001)。
2.6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IL-8、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治疗后IL-8、IL-6、TNF-α均低于常规组(P<0.001)。
3讨论
长期不规律、不科学的饮食可增加消化系统负担,从而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6]。慢性胃炎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常见类型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其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功能、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7~8]。常规西药治疗虽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保护胃黏膜,但随着服药周期延长,可能出现耐药性,影响疗效,且停药后复发率高[9]。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病机在于外感风寒、饮食不节导致机体脾胃虚弱,需以调和脾胃、益气健脾为治则。黄芪建中汤由黄芪、炙甘草、大枣、白芍、饴糖、生姜、桂枝等十余味中草药组成,其中黄芪具有健脾益气、补气固表之功效,饴糖具有补益脾胃之功效,白芍具有健脾养胃、止血养血之功效,大枣具有生津益气、健脾和胃之功效,桂枝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之功效,生姜具有温中散寒之功效[10]。诸药合用,和脾胃、益气健脾。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腹隐痛、食后胀满及反酸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01);联合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常规组,GAS、MLT、VIP、IL-8、IL-6、TNF-α均低于常规组(P<0.001)。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可有效改善患者胃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促进病情转归。
参考文献
[1]赵丽丽,宫临征,蔡焦生.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4):39-41.
[2]段春梅,吴斯琦,姜光萍,等.温中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
2023,41(4):10-13.
[3]张亨柱,王建荣.黄芪建中汤辅助治疗对脾胃虚寒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分析[J].北方药学,
2023,20(9):32-34.
[4]赵丽丽,宫临征,蔡焦生.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4):39-41.
[5]陈庆斌.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8):94-96.
[6]杜文海.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探讨[J].智慧健康,2023,9(9):232-236.
[7]李智佩,李智慧.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证慢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46(1):110-111,114.
[8]沙志惠,王捷虹,王倩,等.三伏灸、三伏贴联合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结局质量研究[J].现代中医药,2023,43(1):78-82.
[9]彭文婉,王宇新,黄湘谚,等.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2,44(9):1470-1474.
[10]鄢佳佳,杨雅明,杜婷.黄芪建中汤与穴位贴敷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