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汤加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
作者: 陆洪品 瞿玉仙 林燕君 张薇 陆赛佳摘要:目的 观察夏枯草汤加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1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接受夏枯草汤加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数量及Barthel指数。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夏枯草汤加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斑块可有效减少斑块数量和厚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夏枯草汤加味;阿托伐他汀;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数量
颈动脉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约15%~20%的缺血性卒中源于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1]。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壁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斑块,引发血栓,导致脑卒中及其他严重后果[2]。临床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手术治疗风险较高,适用于症状明显的患者;药物治疗中,他汀类药物被广泛应用,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稳定斑块的效果,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但单独使用效果有限[3~4]。夏枯草汤具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之功效,主要成分包括夏枯草、丹参、白菊花等中草药。本研究旨在观察夏枯草汤加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1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研究组男29例,女26例;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5.3±2.1)年;年龄45~90岁,平均年龄(60.50±7.80)岁;颈动脉斑块面积5~20 mm2,平均颈动脉斑块面积(12.50±4.20)mm2;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14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病程0.6~11年,平均病程(5.50±2.30)年;年龄46~90岁,平均年龄(61.20±8.00)岁;颈动脉斑块面积6~22 mm2,平均颈动脉斑块面积(13.10±4.50) mm2;轻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21例,重度狭窄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即颈动脉超声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如轻度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无重大手术或药物禁忌证;年龄40~90岁;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接受过颈动脉手术或介入治疗;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对研究用药成分过敏或不耐受;有明显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抗凝药。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10 mg,每天1次,治疗2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夏枯草汤加味治疗,组方:夏枯草、葛根、焦山楂各15~30 g、制半夏、白菊花、化橘红、当归、川芎、炒白术、茯苓、石菖蒲、焦六曲、黄芪各10 g,每日1剂,取药汁300 mL,分早晚饭后温服,每日1剂,疗程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损伤越严重。(2)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0~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和闭塞[6]。(3)比较两组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采用高分辨率颈动脉超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分叉处的内膜-中膜厚度(IMT)。IMT≤0.85 mm为正常,IMT≥1.2 mm为粥样斑块,记录斑块数量。(4)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以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发病机制[7]。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其中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但不能消除斑块[8~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P<0.05)。这表明夏枯草汤加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斑块效果显著。夏枯草汤组方包括夏枯草、丹参、白菊花等中草药,其中夏枯草具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之功效,丹参具有活血凉血、养血安神、祛瘀止痛之功效,山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10]。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肝火、活血通络、降浊调脂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夏枯草中的活性成分(如三萜类、黄酮类)可能通过抑制NF-κB、COX-2等炎症通路,减少促炎因子释放,从而缓解斑块内炎症微环境。氧化应激是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夏枯草中的多酚类、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槲皮素)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能通过提高SOD、GSH-Px活性减少氧化损伤,并通过抑制胆固醇吸收或促进脂质代谢减缓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斑块进展与VSMC过度增殖和迁移有关,夏枯草中的某些成分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或MAPK信号通路,减少VSMC增殖,延缓斑块纤维帽增厚。内皮损伤是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夏枯草可能通过促进NO生成,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减少黏附分子表达,从而保护内皮屏障。此外,夏枯草还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减少斑块表面血栓形成风险。斑块内免疫细胞活化会加剧炎症,夏枯草可能通过调节Th1/Th2平衡或抑制巨噬细胞向促炎表型(M1型)极化,减轻免疫反应对斑块的破坏[11~14]。
综上所述,夏枯草汤加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斑块可有效减少斑块数量和厚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鉴琳,房亚兰,李常新.颈动脉斑块的三维超声评价[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2,30(1):56-60. 2021,62(3):358-366.
[2]陈泳生,贺迎.应用超微血流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J].临床心电学杂志,2020,29(5):360-362.
[3]张慧珍.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超声影像学特征[J].黑龙江医学,2023,47(10):1213-1215.
[4]赵朵,马惠德,王淑敏.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21,15(2):115-117.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王文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14(2):143-封三.
[6]高雪,王永槐,王瑶,等.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3):41-44.
[7]俞峰,郑毅敏,张帅,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21,28(4):563-567.
[8]陈健,王旺,刘智洋.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49(12):1422-1424.
[9]杨军锋,范秀风.七味三芎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
2021,36(1):109-112.
[10]周新华,李军绍,文昌午,等.夏枯草多糖和黄酮含量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优质种源筛选[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42(2):96-101.
[11]池慧钦,黎姿茵,宋佳,等.夏枯草粗多糖对镉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J]. 现代食品科技,
2021,37(6):1-9.
[12]王祖华,王建平,王一强,等.夏枯草汤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83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3):53-57.
[13]赵梅,陈元霄.夏枯草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9,19(2):75-76.
[14]余军,杨军,邱笑琼,等.夏枯草汤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及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新中医,
2021,53(22):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