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分析
作者: 张培浩 黄江 廖方媛 曾朝进 宁小宇摘 要: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予以利培酮治疗,B组予以阿立哌唑治疗,比较两组精神症状[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糖脂代谢指标、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PANS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前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有所升高,但B组各指标低于A组(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相较于利培酮,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减轻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关键词: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利培酮;不良反应;糖脂代谢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可全面影响患者感知、情感、行为、认知及思维等诸多方面,从而出现意志减退、情感迟钝、言语贫乏、妄想、情感不协调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及社交[1]。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指过去5年经过至少2种抗精神病药物足量治疗4~6周后未获得临床改善的患者,约占精神分裂症的20%~30%,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复发率高[2]。如何有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一直是精神科的一大难题。阿立哌唑、利培酮是临床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较为常用的药物,但哪种更为安全有效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7.85±4.57)岁;病程5~12年,平均病程(8.82±1.05)年;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9例。B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8.07±4.31)岁;病程6~13年,平均病程(8.91±1.18)年;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相关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表示愿意参与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阿立哌唑、利培酮等药过敏;伴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对癫痫或精神活性药物依赖。
1.2 方法
A组予以利培酮片治疗:初始阶段每次1 mg,每天1次,口服,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增加用药剂量,每天最多不超过6 mg。B组予以阿立哌唑治疗:初始阶段每次5 mg,每天1次,口服,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增加用药剂量,每天最多不超过30 mg。两组均持续服药治疗8周。另外,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加剧精神症状;严格监督患者遵医嘱服药,避免出现漏服、忘服等情况,避免患者接触刀、棍等危险物品,以免造成意外。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精神症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该量表包括阳性症状评分(7个条目)、阴性症状评分(7个条目)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16个条目)3个维度,每个条目1~7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糖脂代谢指标:检测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总胆固醇水平,了解药物对糖脂代谢变化的影响。(3)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PAN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5%,为治愈;治疗后患者PAN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74%,为显效;治疗后患者PAN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49%,为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PANSS评分降低<30%,为无效。治疗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恶心呕吐、头痛、失眠、口干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PAN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PANS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低于A组(P<0.05)。
2.2 两组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有所升高,但B组各指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7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低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与遗传、神经发育异常、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化等有关,大多数患者病情呈逐渐进程,在反复恶化、缓解交替过程中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威胁生命安全[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更为严重的一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社会功能下降,可增加个人经济负担、家庭照料负担以及公共卫生资源消耗,如何有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全国乃至全球精神医学领域的难题。
临床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利培酮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最早于1992年在英国上市,临床使用多年,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经口服可很快被吸收,1~2 h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减轻因过度阻断多巴胺活性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以及选择性注意能力和警觉性,促进患者康复[5]。但利培酮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泌乳、闭经等问题,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本研究显示,治疗后B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低于A组(P<0.05)。说明相较于利培酮,阿立哌唑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阿立哌唑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阻断多巴胺D2受体,抑制多巴胺功能亢进,减轻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的再摄取,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此外,该药对女性内分泌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6~7]。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均有所升高,但B组各指标低于A组(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
(P<0.05)。说明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提高整体疗效,减轻对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阿立哌唑与D2、D3、5-HT1A、5-HT2A受体均具有高亲和力,不易影响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水平及患者食欲,对糖脂代谢影响较小[8~9]。在安全性方面,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说明相较于利培酮,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相较于利培酮,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减轻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仇红杰.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8):2133-2135.
[2]金晓燕,赵菊新.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作用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1,31(4):305.
[3]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3):59-63.
[4]蒋秀兰,戴福强,秦淑国,等.利培酮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糖脂代谢及BMI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7):1373-1376,1392.
[5]杜秀生.阿立哌唑或利培酮联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4,26(2):170-174.
[6]冷天琦,肖明哲.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5):60-62.
[7]翟媛媛,敖磊,党伟,等.氯氮平联合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及对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6):1005-1007.
[8]廖鸿钊,钟建辉.氯氮平联合阿立哌唑、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9):141-143.
[9]潘振山,李艳红,杜景霞.阿立哌唑治疗育龄期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对催乳素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3,29(6):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