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适应能力的影响

作者: 黄春笑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比较两组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评分、疾病适应能力[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AIS-S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AIS-S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与疾病适应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计划行为理论;家庭参与式护理;疾病适应能力;并发症

血液透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可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命周期。但透析过程中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贫血、感染等,增加患者躯体痛苦程度,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加上部分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知,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使得依从性下降,影响透析效果,不利于预后,故透析期间加强相关护理干预十分必要[1]。计划行为理论为一种由社会规范、态度、个体对自身感知共同调控行为的理论模式,其认为个体行为意向主要由态度决定,而预期结果又可对个体的行为态度进行决定[2]。有效的社会支持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家属支持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家属间天然互动可对个体认知、行为、情感等产生多维影响。家庭参与式护理(FIC)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护理管理中,可为家属与患者情感交流建立有效途径,在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适应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8.87±4.23)岁;血液透析时间7~21个月,平均血液透析时间(12.24±2.06)个月。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8.69±4.12)岁;

血液透析时间6~19个月,平均血液透析时间(12.15±1.9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血液透析指征,透析时间≥3个月,每周至少透析2~3次,每次至少透析4 h;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存在恶性肿瘤;合并内分泌疾病;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固定家属陪护;合并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肝衰竭;中途退出研究或死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耐心地向患者介绍肾病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解答疑惑,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对其存在的负性情绪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舒缓心理压力。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强化营养支持措施,确保营养均衡。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加快康复进程。持续护理4周。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

(1)建立护理小组:包括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4名。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影响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疾病应对方式的原因,包括缺乏疾病认知、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压力较重、宣教不到位等。基于上述原因,结合计划理论制定家庭参与式护理方案,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护理管理过程中,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

(2)人员培训: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计划理论专业培训,包括含义、要素、重点及要点等。小组成员需通过考核方能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相应护理。安排小组内高年资护士对家庭成员进行专业培训,科普血透相关知识、护理技能、护理要点、注意事项及沟通技巧,要求家属全程陪伴并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了解并满足其合理需求。

(3)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发放血液透析知识的宣传册,通过讲座、PPT、视频等方式开展疾病宣教,讲解透析机使用原理、治疗目的、与其他治疗区别等,带领患者及家属观看透析全过程,耐心讲解并回答疑问,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感。同时,可邀请治疗行为较好、病情控制理想的患者分享血透的治疗体验与心得,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4)知觉行为控制:告知患者透析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营养不良等),耐心解释原因,缓解其焦虑情绪,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如加强营养支持、养成规律作息等),嘱家属协助患者积极防治并发症。若患者血透期间出现恶心、出汗等症状,需立即通知责任护士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指导家属监督患者正确用药,避免私自加减药量,根据患者喜好、营养状况制定科学的食谱,确保营养均衡、饮食清淡,控制每日饮水量。家属应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加强保暖,避免感冒,避免生活中磕碰损伤手臂造瘘,在身体状况允许下由家属陪伴患者进行户外散步,若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师。

(5)行为意向:出院前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多倾听患者感受及困惑,给予安慰和情感支持,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鼓励患者在家属陪伴下进行适量太极、散步等运动,不定期邀请亲人及朋友在家聚会,或组织户外活动,放松身心。每周对患者电话随访1次,了解其近期生活、遇到的问题等,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及生活建议。持续护理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4]评估,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护能力越好。(2)比较两组疾病适应能力:采用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AIS-SR)[5]评估,总分为0~132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疾病适应能力越好。(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ESCA、PAIS-SR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AIS-S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液透析具有治疗费用高、周期长等特点,且在清除体内毒素的同时,可造成较多的蛋白质丢失,使得机体免疫功能大幅降低,易引发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及心理负担。此外,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疾病认知,自护意识、能力较低,采取何种护理措施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使其较好应对疾病为临床研究重点。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FIC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等方面入手,强调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建立疾病信念、激发行为动机,促使患者主动对自我行为进行规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6]。在行为态度方面,通过宣传册、PPT等多元化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帮助其进一步认知疾病知识;邀请患者观看透析过程、病友现身说法等,可消除其负性情绪,联想到健康行为的益处及带来的后果,建立治疗信心,进行自我反思及行为规范,从而正确应对疾病[7]。透析工作不仅针对患者个体,还涉及家属,家属应积极参与患者护理过程可为其提供生活、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克服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困难,督促其培养健康行为,积极配合透析及相关护理,有效预防透析相关并发症,进而提高生存质量[8]。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可使其获得家属理解及支持,减轻心理负担,维持身心愉悦,促进身心健康[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AIS-S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赵红[11]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家庭参与式护理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与疾病适应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邓竹溪,郭晓娟,施杨,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互联网+”延续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

天津护理, 2023, 31(2):172-176.

[2]林少容,陈海燕,汪洋畅,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

2020,38(11):153-154.

[3]敬剑英,郭雪梅,张和平,等.微信平台联合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5):925-929.

[4]王轲文,胡敏,江秀秀.基于结构化健康教育理念的Neuman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心智觉知度及水钠控制依从性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4,39(8):1138-1142.

[5]王蓓玉,蔡体平.接受与实现疗法对早期腹膜透析患者疾病适应能力和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38(14):1080-1085.

[6]岳燕霞.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护理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5(8):155-158.

[7]张竞葳,王璐璐,周文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24):127-129,237.

[8]李潺,王冲,张娜,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8):1029-1032.

[9]刘星华,屈娟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健康宣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健康素养的影响[J].内科,2022,17(6):679-681,封3.

[10]赵翠芝,王海玲,王海艳.家属参与式全程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22):150-153.

[11]赵红,尹建华,徐莉莉,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心境障碍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0):171-1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