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瞿慧摘要:目的 分析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可有效促进肺炎患儿症状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ABCD气道护理分级;体位护理;临床症状;并发症
新生儿胃容量小,胃底肌和贲门肌发育不完全,仰卧位时幽门大于口腔,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高,加之吞咽功能未发育完全,反流的胃内容物容易进入气道,易诱发吸入性肺炎[1]。肺炎可影响患儿气体交换,加上病原体侵袭,可能会引起呼吸道水肿、增厚,造成呼吸不畅,并发低体温、反应差等表现[2~3]。但发病早期及时诊断和精准处理,可以较好地控制病症恶化。传统护理干预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患儿精细化的专业护理需求[4~5]。本研究选取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肺炎[6]相关诊断标准;已经获得患儿家属同意。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资料不完整;存在颅内出血。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指导产妇少量多次哺乳,必要时实行鼻饲。定期翻身、拍痰,避免呛咳及窒息。遵医嘱给予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好转后可停用。
1.2.2 试验组给予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
(1)ABCD气道分级护理:评估患儿气道分级,包括分泌物黏稠度、分泌物量、咳嗽反应等内容,总分为1~15分。根据评分标准将新生儿气道护理分为4个等级,即A级11~15分、B级7~10分、C级4~6分和D级1~3分。A级:对新生儿给予高度重视,每2 h给予1次震颤、叩击排痰;B级:每4 h给予1次震颤、叩击排痰;C级:每隔6 h给予1次震颤、叩击排痰;D级:每8 h给予1次震颤、叩击排痰。用生理海盐水清洗患儿鼻腔分泌物,采用震动排痰仪震动排痰,帮助患儿侧卧,叩背时在其面部放置薄膜手套、新生儿气囊面罩,顺着患儿支气管从内向外、从上至下叩击,同时观察患儿神情、肢体反应,合理调节体位变换动作和力度。
(2)体位护理:先将床调至适宜角度,帮助患儿取头高脚低位,头转到另一边,双上肢向上屈,放于头两侧,双下肢略微向下屈,臀部垫软枕,上肢上举,下肢外展,半小时后再取仰卧位或自由体位;3 h后取左侧卧位,将其四肢中线调节成屈曲位,分别于患儿头部、背部、臀部放一小软枕,维持头低脚高30°,背部和臀部倾斜30°,半小时后转为仰卧位或自由体位;3 h后变成右侧卧位,姿势调整、维持方法、时间与前面一致;间隔3 h后摆头低脚高俯卧位,在患儿臀部、背部垫上毛巾,使臀部、背部倾斜15°,维持半小时后转变为自由体位;每次变更体位前都需轻叩患儿背部,叩背时在患儿脸部放好薄膜手套+复苏气囊面罩,顺着支气管走向轻轻叩击,患儿肢体反应、面部表情等,合理调节体位变换动作和力度。
(3)饮食护理:坚持少吃多餐原则,给予患儿易消化或半流质食物,喂养时注意避免呛咳;告知患儿家属居家相关注意事项,发放健康宣传教育手册。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肺不张、呼吸衰竭、支气管扩张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试验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感染性疾病,因患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易进展为重症[7]。体位护理为非药物治疗措施,通过调整患儿姿势改善通气、促进分泌物排出,显著影响疾病预后[8~9]。体位护理的生理学机制为优化通气血流比值(V/Q)、促进分泌物引流、降低呼吸做功,通过重力作用扩张背侧肺泡,减少心脏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背侧肺区通气,使V/Q更趋匹配,促进患侧肺分泌物向主支气管移动,同时健侧肺通气增强,减少肺内分流,头低脚高位(15°~20°)结合胸部叩击,使痰液向大气道移动,头高脚低位(30°)可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避免加重肺部感染。此外,俯卧位还可减少胸腹矛盾运动,提高膈肌收缩效率,缓解呼吸肌疲劳。但单纯体位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可能增加窒息、皮肤损伤风险,频繁体位调整增加护理工作量[10~12]。
气道分级管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气道风险等级展开分类护理,提高护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患儿气道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联合气道分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儿症状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转变体位护理可将支气管中的分泌物通过重力作用将其移动至大气道,再通过护理人员叩背促进分泌物排出,加快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此外,气道护理分级根据评分标准将新生儿气道护理分为A级(11~15分)、B级(7~10分)、C级(4~6分)和D级(1~3分),并针对性地调整排痰频率和干预强度,更符合患儿护理需求。A级给予高强度干预,频繁排痰可及时清除呼吸道黏稠分泌物,减少细菌定植和炎症扩散,降低肺实变风险,通过维持气道通畅,增加肺泡通气面积,提升血氧饱和度(SpO2),缓解低氧血症,减少分泌物潴留导致的肺不张;B级给予中等强度干预,在保证排痰效果的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的应激反应(如颅内压波动)。定期清理气道,防止分泌物积聚影响通气功能。较A级更长的间隔时间可降低频繁操作对新生儿皮肤和骨骼的压力损伤风险;C级低强度干预,减少护理操作对患儿的干扰,减轻医源性应激。较长的护理间隔为患儿提供更多静息时间,有助于能量储备和营养吸收;D级最低强度干预,避免过度医疗化,减少不必要的护理操作,使患儿依赖自身咳嗽和纤毛运动清除残余分泌物。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动态调整护理强度,避免“一刀切”导致的过度或不足干预,体现个体化精准干预,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也符合循证医学[15~16]。
综上所述,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可有效促进肺炎患儿症状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惠,高紫君.微护理专业团队构建对新生儿肺炎康复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1):102-105.
[2]任丽,李怀营,张小利,等.无创高频震荡通气综合护理方案在NICU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7):1255-1258.
[3]赵淑艳,刘文玉,魏丽芳,等.新生儿肺炎病原菌特点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清25(OH)D3、CRP差异性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4,19(4):472-476.
[4]邱静梅,王国军,夏东亮,等.早晚期新生儿肺炎患儿住院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2022,23(6):59-61.
[5]朱莎,吴莎莉,陈利双.机械振动排痰和体位引流联合使用在新生儿肺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52):27.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7):1304-1308.
[7]段光敏,赵静,付小梅.血气参数对新生儿肺炎高流量鼻导管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21(1):124-128.
[8]刘琼洁,张新萍,彭丹,等.坡度调整床垫的设计及其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儿体位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13):984-991.
[9]刘文娟,于亚利,霍美池,等.精细化气道管理对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症患儿血氧的疗效观察[J].中国病案,
2022,23(8):88-91.
[10]刘丽.转变体位护理联合抚触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心理运动功能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名医,2022(17):117-119.
[11]梁欢,王伏东,蒋丽军,等.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26(14):114-118.
[12]王文明,蔡晓华,刘纯义.体位护理对早产儿机械通气后潮气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34(24):3364-3365,3434.
[13]冉琳,张花.ABCD气道护理分级联合体位护理在新生儿肺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23,22(2):45-48.
[14]彭二扣.基于预警机制的集束化呼吸道护理应用于新生儿肺炎的效果[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4,37(4):445-448.
[15]董智华,张茂利,李楠.气道分级管理在新生儿肺炎行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5):106-108.
[16]杨丽,李爽爽,靳英楠.气道分级管理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患儿机械通气期间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20,18(16):1988-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