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营养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作者: 曾令春

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化营养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95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奇数、偶数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营养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及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AB)、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结果 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各项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PAB、TP、TF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营养护理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个体化营养护理;生活质量;营养状况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伴随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人数逐渐增加,这也导致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同比升高[1]。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无浮肿、恶心、呕吐等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该阶段肾小球损伤程度相对较低,无实质性损伤,经针对性治疗能有效逆转肾功能,若治疗不及时,随着病程进展,可发展至中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需持续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通过溶质转换清扫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维持血液内酸碱平衡,同时去除体内多余水液,是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命周期的替代疗法,但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且该治疗并发症较多,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2~3]。个体化营养护理即在护理流程中评估患者个性特点,依据每个患者个性需求实施护理,针对性较强[4]。本研究旨在观察个体化营养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95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奇数、偶数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95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脏疾病肾性贫血认识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5]。诊断标准;可完整提供本研究所需相关数据资料者;均按医嘱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胃肠疾病,如严重胃炎、胃癌等;合并严重心、脑、肺等脏器疾病;中途失访。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监测患者体重,注意每次透析时呕吐、食欲、皮下水肿及其他身体反应,适时反馈。积极与患者沟通,鼓励其多参加社会活动,尽快融入社会,根据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益于健康的娱乐活动。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告知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饮水,增加优质蛋白摄入。

1.2.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营养护理

(1)评估: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日常饮食习惯、预后营养指数,确定三大“营养素”、总热量供给量,据此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

(2)强化透析期间营养宣教: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透析期间营养干预相关知识,了解其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预防营养不良相关并发症。

(3)个体化营养护理:患者血糖居高不下,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确保患者每日总能量摄入量为30 kcal/(kg.d),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50%~60%;患者严重肥胖,则减轻7%~10%体重负荷,日常饮食选择谷类、蔬菜、水果及低脂奶类碳水化合物;透析期间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 g/(kg.d);患者血脂较高,日常饮食中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红肉、全奶、奶酪、猪油、黄油、椰子油等,选择低脂肉类(如无皮鸡肉或鱼)、低脂奶类;患者伴有高血压,避免食用加工、腌制食品;同时,增加富含铁、钙、铜、锌、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量。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于护理前与护理50 d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6]评估,包括生理职能、心理功能、躯体职能、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2)比较两组营养指标:于护理前与护理50 d后检测前白蛋白(PAB)、总蛋白(TP)及转铁蛋白(TF)。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F-36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前各项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PAB、TP、TF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原理为半透膜原理,通过溶质转运机制有效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血肌酐等,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命周期[7~8]。然而,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常因营养物质丢失而出现体质下降、营养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各项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PAB、TP、TF均高于对照组(P<0.05)。个体化营养护理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营养评估内容包括患者身高、体重、体脂率、肌肉量、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代谢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使主食、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和比例更加科学、合理,针对血糖持续升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并发症患者,指导其调整饮食结构,体现个体化疾病特征,使干预更符合患者需求[10~11]。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营养状况,便于及时调整饮食计划和营养干预方案。个体化营养护理不仅关注患者的营养摄入,还注重强化透析期间营养宣教,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维持良好的机体状态,保障治疗效果[12~13]。

综上所述,个体化营养护理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文娟,朱云,郑玉婷,等.Orem支持-教育系统结合营养护理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的应用[J].名医,2023(11):84-86.

[2]李爽,杜鹃.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8):2900-2902.

[3]黄芳.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效果递进式营养护理在尿毒症血透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20):3557-3559.

[4]韦文颖,徐文珠,陈婷婷.医院-社区-家庭跟进式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2):360-364.

[5]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肾脏疾病贫血共识专家组.糖尿病肾脏疾病肾性贫血认识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3):229-244.

[6]赵盼利,濮晓欢,李贝贝.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指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2):3390-3393.

[7]周丽,沈燕清,方春梅,等.营养支持联合心理护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焦虑及睡眠状况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10):2395-2397.

[8]姜利,夏丹,张静.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调查及循证理论下营养管理护理对其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1):63-66.

[9]侍珍珍,唐景凤,庄静.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管理依从行为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32):169-172.

[10]侯瑜柳.在血透室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营养护理指导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

2020,6(13):85-87.

[11]刘颖,张倩,张春艳.个体化饮食对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钙磷代谢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5):17-20.

[12]施素华,王培莉,邹琼芳,等.“互联网+”营养教育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21,56(1):33-39.

[13]潘海燕,曾建好,成月莹,等.营养护理干预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21,32(5):678-68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