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PDCA循证护理降低晚期肺癌患者爆发痛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作者: 陈可欣 田杏摘要:目的 观察FOCUS-PDCA循环护理降低晚期肺癌患者爆发痛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4年1~7月医院收治的260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癌痛护理,观察组给予FOCUS-PDCA循环护理,比较两组爆发痛发生率、爆发痛评估准确率、癌痛药物使用准确率及疼痛控制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爆发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爆发痛评估准确率、癌痛药物使用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控制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OCUS-PDCA循环护理能有效降低晚期肺癌患者爆发痛发生率,提高爆发痛评估准确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关键词:晚期肺癌;爆发痛;循证护理;FOCUS-PDCA;护理模式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指出,以指南为基础的治疗可以减轻70%~90%的癌症疼痛,其中一个显著且不容忽视的特征为爆发痛(BTCP),这是一种突然袭来的剧烈痛感,常使患者倍感痛苦,难以忍受[1~2]。循证护理(EBN)是护理领域的一种前沿实践范式,于循证医学(EBM)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护理人员应以严谨的态度,将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与患者需求相结合,挖掘并应用最优质的护理证据,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精准高效的护理方案[3]。FOCUS-PDCA是专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而设计的流程,深化并优化了传统的PDCA循环框架[4]。本研究旨在观察FOCUS-PDCA循环护理降低晚期肺癌患者爆发痛发生率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7月医院收治的260例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男67例,女63例;年龄36~88岁。观察组男64例,女66例;年龄34~8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爆发痛相关诊断标准[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癌痛护理。观察组接受基于循证护理的FOCUS-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发现问题(F)
2024年1~3月期间,科室随机筛查130例晚期肺癌癌痛患者。经过统计,其中爆发痛发生率高达到49.23%,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1.2.2 建立循环管理小组(O)
选取6名护理骨干以护士长为小组组长,成立循环管理小组,制定组员工作职责。
1.2.3 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C)
通过现况调查、查阅电子病历等方法,明确现行癌痛护理流程。同时,结合循证护理方法深入剖析亟需优化与改进的关键环节。
(1)确立循证问题:基于PICO法[6]构建循证问题。证据应用人群(patient)为肺癌癌痛患者,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为FOCUS-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照(Comparisons)为常规癌痛护理,结果(Outcomes)为爆发痛的发生率。
(2)寻求循证支持:检索关键词为“肺癌”“癌性爆发痛”“lung cancer”“breakthrough cancer pain”等,检索NGC、Cochran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并采用JBI证据推荐级别及预分级系统(2014版)[7]作为证据级别评定依据,最终归纳为4类支持证据。第一类,疼痛评估。所有入院患者当班常规评估疼痛,遵守疼痛评估原则(常规、动态、量化、全面)。每天定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性质、NRS评分、加重或减轻影响的相关因素。NRS>3分,动态评估。第二类,疼痛治疗。NRS≥4分,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用药,及时处理爆发痛。观察用药效果(口服1 h、肌注30 min、静脉15 min)和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控制癌痛NRS<3分、每日爆发痛<2次。第三类,疼痛宣教。癌痛患者床头挂疼痛标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知识教育,向患者讲解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患者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依从性好,能按时服药。第四类,疼痛记录。护士正确书写疼痛记录、体温单、护理记录。
1.2.4 根本原因分析(U)
结合上述支持证据,采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原因查验表,剖析患者爆发痛控制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总结发现主要为宣教力度不足、护士培训不足、过程监督缺失。
1.2.5 选择可改进的流程(S)
就根本原因拟订方案,经整合为3条对策:加强宣教力度,强化宣教效果;改进培训模式,强化培训效果;科内成立质量小组,各司其职。
1.2.6 制定计划(P)
质量改进小组将改进方案告知全体护士,要求从2024年5月开始实施,目标为5~7月发生爆发痛目标次数≈31.5次,发生率为24.2%(经柏拉图分析计算所得)。
1.2.7 实施计划(D)
(1)加强护士宣教力度:责任护士利用宣教单张、床边智慧屏幕等多种方式宣教,实时了解患者掌握程度。
(2)改进培训模式:以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教学查房分享经验,以年资低、思维活跃的护士进行理论讲课传达新知识。
(3)成立质量小组:制定小组职责,包括护理质量安全履行绩效管理职责;护理书写工作小组规范及质控书写记录;五常法药品工作小组定位管理宣教器材,规范Ⅰ、Ⅱ类精麻药物使用登记;培训工作小组履行护士培训考核职责;定期随访。
1.2.8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C)
科室构建三级质量管理架构,责任护士负责循证支持证据的实施。质量小组组长每月通过护理查房、抽查护理记录等自查方式,及时记录、解决自查出现的问题,监督、评估组内职责落实。科护士长负责全程跟踪管理,每月进行问题汇总,并在科室内进行讨论分析与总结。
1.2.9 总结与标准化(A)
制定癌痛专科质量指标,循环管理小组进行自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以及阶段性总结,更新癌痛护理流程,从而实现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质量管理过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爆发痛发生率:同期发生爆发痛例数/同期癌痛患者总数×100%。住院期间同一患者如果反复多次发生爆发痛,仅算作1次。(2)比较两组爆发痛评估准确率:评估正确的爆发痛患者数/疼痛评估癌痛患者总数×100%。(3)比较两组癌痛药物使用准确率:按时服药患者数/需要服药患者总数×100%。(4)比较两组疼痛控制满意率:根据科室自制定癌痛控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爆发痛发生及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爆发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爆发痛评估准确率、癌痛药物使用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控制总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疼痛控制总满意率为84.62%,高于对照组总满意率61.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爆发性癌痛为在基础疼痛控制稳定(NRS评分≤3分)且接受规范化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背景下,由可预见或偶发因素诱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的短暂剧痛发作,属于难治性癌痛亚型。其病理机制涉及伤害性感受器敏化、中枢致敏及神经重塑等多通路调控,具有突发性(发作潜伏期<3 min)与高致残性特征。相较于基础性癌痛,爆发痛以其迅猛的发作速度和剧烈程度,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折磨,往往导致患者深陷绝望,乃至触发极端行为(如自杀),极大地削弱患者生活品质。由于爆发痛病理机制复杂,不可预测,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降低住院肺癌肿瘤终末期癌痛患者爆发痛发生率,FOUS-PDCA循证护理小组通过寻找循证支持,制定疼痛评估、疼痛治疗、疼痛宣教、疼痛记录全方位的循证依据,利用FOUS-PDCA循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影响癌痛优化管理的主要因素,制定详细的干预计划,随着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使患者加入自身疼痛管理中,实行癌痛管理持续优化。同时,激发护士对爆发痛学习的热情,调动所有成员爆发痛共同管理积极性,成立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书写、五常法药品管理、培训工作、随访等质量小组,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并由此更新癌痛护理流程,制定符合临床工作的癌痛专科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实时监测疼痛护理过程,评估护理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爆发痛发生率从改善前的49.23%降低至22.31%(P<0.01),观察组的爆发痛评估准确率、癌痛药物使用准确率以及患者疼痛控制满意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FOCUS-PDCA循环护理能有效降低晚期肺癌患者爆发痛发生率,提高爆发痛评估准确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奥,李欣.难治性癌痛的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37(9):1477-1479.
[2]白寒霜,谢新芳,沈国娣,等.癌性爆发性疼痛评估与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22,21(2):95-98.
[3]王薇,李朝煜,张敏,等.关注实践过程的循证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3):428-432.
[4]钟巧,李晖,黄娟娟,等.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具的推广使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9):29-31.
[5]王昆.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
2019,46(6):267-271.
[6]孙皓,时景璞.循证医学中PICO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5):505-508.
[7]王春青,胡雁.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
[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1):96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