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模式对改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观察
作者: 温丽丽摘要:目的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改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心护理,比较两组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存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 护理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心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缓解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负性情绪;生存质量;双心护理模式
冠心病为老年人群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壁斑块聚集[1]。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典型的并发症,发生机制为冠心病导致血管痉挛或斑块破裂导致急性供血量不足,诱发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突然狭窄加重或闭塞,表现为胸骨后压榨疼痛感,患者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多合并严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生存质量显著下降[2]。临床在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心脏康复,改善患者预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双心护理模式是指在治疗/护理躯体症状的同时,对患者实施一定的心理干预,缓解心脏疾病症状,及时解除心理障碍,从而满足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际护理需求[3]。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心护理模式改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不良情绪以及生存质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冠心病康复循证实践指南2024版》[4]中关于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存在明确的心绞痛症状;无心脏相关手术治疗史;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心理疾病;伴有心源性休克;合并其他系统危急重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出院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嘱其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定期随访。
1.2.1 研究组予以双心护理模式干预
(1)建立双心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其余组员由科室内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日常习惯、工作等,以此制定护理计划。
(2)心理护理干预:向患者介绍治疗效果显著的病例,使患者坚定治疗信心。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放松,可通过深呼吸、下象棋、听广播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耐心解答患者对疾病及相关护理措施的疑问,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困难帮助寻找解决途径,使其建立健康信念。一对一沟通交流,使患者认识到心脏康复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应对疾病。
(3)心脏康复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速走、健身操、拉伸运动等,开始运动时每次5~10 min,休息1 min,直至每次运动30~45 min,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或强度。同时,指导开展深呼吸训练,每组3~5次,每天练习15~20组;指导患者开展呼吸控制训练,每次5~15 min,每天训练3~4次;指导患者开展呼吸肌训练,每天训练3~4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负性情绪:于护理前及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5]。(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于护理前及出院时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6]评估,包括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精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职能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精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缺血表现在体表的反射性不适,表现为心前区存在紧缩感与压迫感,这类患者生存质量较患病前明显降低,对施以积极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7]。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康复宣教、用药指导等,虽可取得一定的护理效果,但在心功能康复方面缺乏针对性,护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精神、社会、总体健康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蔡红梅[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双心护理是指除了给予患者心血管疾病常规护理,还应为患者提供适度、有效的心理护理与心脏康复护理[10]。心理护理中引用心理学认知行为干预,通过逻辑性问答、列举案例等方式纠正患者不合理认知,强化与患者的沟通,转移注意力,在较短时间内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1]。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控制状态可使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交感神经大量分泌儿茶酚胺、肾上腺素,使心脏出现心尖球形改变,心肌收缩减弱,且负性情绪还容易导致血管平滑肌强烈收缩[12]。心脏康复护理强调对患者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训练与深呼吸训练,逐步提升患者心肺耐受力与适应能力,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强化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及心肌多种代谢,进而改善相关症状,最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缓解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爱玉.双心医学照护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6):2953-2957.
[2]丁海杰,于洋,蔡丽丽.互联网在双心干预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20,29(5):363-368,372.
[3]余斐,柯小云,申艳林,等.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2,28(3):43-46.
[4]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冠心病康复循证实践指南(2024版)第一部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4,46(6):481-491.
[5]侯春艳,谭娟,张文江,等.双心护理结合揿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7):185-188.
[6]陈红梅,王丹凤,王小易,等.双心护理模式对胆心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21,30(5):512-514.
[7]谢玉明.“双心医学”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3):2362-2365.
[8]刘媛媛,段咏梅,卡丽毕努尔·力提甫,等.“双心医学”模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伴抑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7):985-988,992.
[9]蔡红梅.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3):413-416.
[10]张宁,吕向妮,付文,等.基于鱼骨图分析法的双心干预模式对PCI患者ASD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重庆医学,2022,51(11):1830-1834,1840.
[11]李青,浦菊娣,张志琴,等.双心路径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5):2352-2354.
[12]郑海燕,刘萍,童素梅.双心护理对于急诊PCI患者自护水平、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0):1435-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