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不可怕 科学治疗是关键

作者: 王世英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常见良性肿瘤,以30~50岁女性群体多见。由于其生长缓慢且通常不伴随显著症状,因此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多在体检时发现,恶性病例极少。通常情况下,子宫肌瘤不会对女性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但当肌瘤体积增大时,可能会压迫膀胱或直肠,导致排尿困难或便秘,肌瘤压迫输尿管时还可能引起肾盂积水,严重时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子宫肌瘤发展到一定大小还可能引起蒂扭转、坏死等并发症。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肌瘤显得尤为重要。

子宫肌瘤类型

子宫肌瘤起源于子宫肌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根据肌瘤生长部位和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

(1)肌壁间肌瘤:指长在子宫肌层内的肌瘤,直径一般在2 cm以内,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肌壁间肌瘤常为单一病灶,也可多发,但不会引起疼痛或其他症状。肌壁间肌瘤容易与卵巢肿瘤混淆,可通过B超进行鉴别诊断。

(2)浆膜下肌瘤:指长在子宫浆膜下的肌瘤,包括浆膜下肌瘤和带蒂浆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位于子宫浆膜表面,带蒂浆膜下肌瘤则通过蒂与子宫相连。这两种肌瘤都没有包膜,且质地较硬,不易剥离,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3)黏膜下肌瘤:指长在子宫黏膜下的肌瘤,可能伴有腹痛、月经异常、不孕等症状。这种肌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黏膜下肌瘤通常发生在40岁以上女性,继发性黏膜下肌瘤则与妊娠有关,尤其是妊娠后6个月左右最易发生。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如带蒂黏膜下肌瘤、妊娠期子宫肌瘤、巨大子宫肌瘤等,它们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

(1)激素分泌异常:卵巢功能紊乱是子宫肌瘤的重要因素之一。雌激素水平过高或孕激素水平不足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和腺体肥大。长期激素失衡可能导致肌瘤生长加速。

(2)遗传因素:子宫肌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特别是有乳腺癌、多发性子宫肌瘤病史的女性,其发病风险更高。

(3)慢性炎症刺激:经期出血可引起子宫内膜组织缺血缺氧,形成瘢痕及纤维化,促使肌瘤生成。此外,感染和创伤也可能诱发肌瘤。

(4)内分泌紊乱:子宫颈管黏膜下肌瘤与高催乳素血症有关,宫颈管内肌瘤则与高催乳素血症和尿路上皮细胞瘤有关。

(5)其他原因:肥胖、营养不良、精神压力等也可能影响子宫肌瘤的发生。

子宫肌瘤症状

(1)月经异常:子宫肌瘤的典型症状是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一般情况下,子宫内膜充血、肿胀和剥落,每个月约脱落1次,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内膜正常生长和脱落,导致月经过多,甚至出现贫血。

(2)腹部包块及疼痛:当子宫肌瘤逐渐增大时,可在腹部摸到包块,质地坚硬,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较好。另外,还可出现痛经或非经期腹痛。肌瘤位于宫腔内时,会引起经血潴留而致下腹坠痛;若压迫输卵管开口,会使其管腔变窄,引起不孕症。

(3)白带增多:由于子宫肌瘤能分泌一些黏液物质,因此常伴有白带增多,有时呈血性,少数患者还有外阴瘙痒等症状。

(4)不孕或流产:当子宫肌瘤比较大时,可能影响精子进入宫腔,阻碍受精卵着床,从而造成不孕。同时也可能因子宫腔变形,影响胚胎发育而致流产。

(5)压迫症状:如果肌瘤长在宫颈部位,就可能导致宫颈变形、狭窄甚至堵塞。当子宫肌瘤很大时,会压迫子宫后倾,导致盆腔淤血,出现下腹坠胀不适、腰酸、下坠感,有时可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6)其他症状:由于子宫肌瘤位于子宫深部,位置隐蔽,许多人患了子宫肌瘤却毫无感觉,当发现腹部包块时,往往已达到中晚期。

(7)恶变:虽然有文献报道子宫肌瘤恶变的概率仅为0.01%~1%,但是考虑到其巨大的危害性,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8)更年期综合征:有部分女性朋友因为子宫肌瘤对雌激素产生反应,所以在绝经前后出现潮热、盗汗、心悸、失眠等更年期综合征症状。

(9)泌尿系统改变:由于子宫肌瘤可以压迫膀胱黏膜,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因此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尿频、排尿不尽,甚至尿潴留等现象。

(10)贫血:由于长期月经量过多导致失血过多,加上摄入不足,营养缺乏,均可引起贫血。此外,由于子宫肌瘤体积增大,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增加,以及因疼痛和出血导致的情绪波动,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精神抑郁。

子宫肌瘤治疗

(1)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肌瘤较小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避孕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孕激素等。其中,避孕药可以有效抑制肌瘤的生长和缩短月经周期,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孕激素则可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减轻疼痛和不适。

(2)手术治疗:子宫肌瘤较大或有并发症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全切术等。肌瘤切除术是将肌瘤连同周围组织一并切除,适用于较小且无并发症的肌瘤,术后需定期随访观察;子宫全切术则是完全切除整个子宫,适用于体积较大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肌瘤,术后需注意身体恢复和激素替代治疗。

(3)介入治疗: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术等,通过高频电流加热肌瘤组织,使其坏死并被机体吸收,从而达到缩小肌瘤的效果。这种方法相对安全简便,但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中医中药:适用于症状轻微或肌瘤较小的患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医中药强调调理身体内部环境,增强免疫力,促进肌瘤萎缩。中医中药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1)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子宫肌瘤的风险,应注意合理饮食和运动。

(2)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每年至少1次妇科检查,包括B超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子宫肌瘤等疾病。

(3)避免人工流产:频繁的人工流产手术可能导致子宫损伤和激素水平紊乱,从而增加子宫肌瘤的风险。

(4)减少接触辐射和化学物质:子宫受到辐射或长期接触化学物质会增加子宫肌瘤发生风险。

(5)选择合适的避孕方法:长期使用避孕药或其他避孕工具可能导致激素水平异常,增加子宫肌瘤发生风险。

(6)了解并积极应对更年期症状:更年期是女性身体变化的重要阶段,如果出现潮热、出汗、抑郁等生理和情绪变化,应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帮助。

(7)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对于有家族史的女性,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