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应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作者: 耿在富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综合征,儿童为高发群体。

病因

饮食因素

(1)进食太多:婴幼儿过量进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作为家长,在让婴幼儿尝试吃新的食物时,要让其慢慢适应,一次不宜喂食多​。

(2)饮食搭配不合理:婴儿出生4个月后,饮食上就需要增加奶类以外的辅助食品,但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平衡,满足这个年龄生长发育的需要。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如果食品搭配不合理,可能导致孩子消化不良。

(3)进食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婴幼儿消化能力差,如果喂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引发消化不良。此时,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饮食应从流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如米汤、糊状食物、稀饭)以及固体食物(如软饭、面包等)转变。3个月内的婴幼儿,其消化液与成人不同,对淀粉的消化比较差,需要特别注意;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所添加的辅食一定要烂、细、软,比如可将青菜切碎、煮烂,做成菜泥;对于2~3岁的婴幼儿,因为已经有16~20颗乳牙,食物可以稍微粗一点。像整粒的瓜子、豆子、花生米、果冻这些食品对婴幼儿十分危险,可能会误吸到气管,引发窒息​。

生理因素

婴幼儿消化系统尚不成熟,加上长时间平躺,食物很容易聚集在胃里,导致胃肠胀气​。

其他因素

现代生物医学社会模式因素

现代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认为,症状既可以是病理原因引起的,也可受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由社会心理因素决定,而非胃肠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所决定。在生命的早期,基因或环境因素影响疾病的表型,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应变能力及对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易感性。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机制较复杂,涉及肠道局部和脑肠轴的多个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早饱、餐后腹胀症状与进食相关,是由胃排空延迟、内脏高敏感性及胃底容受性扩张能力损害所致,故而将其归为餐后不适综合征;与进食无关的疼痛不适,与内脏对酸或机械受体的高敏感性有关,归为上腹部疼痛综合征。脑肠轴与功能性胃肠病密切相关。脑神经系统整合、传递、上传的感觉信息产生内脏疼痛,影响自主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传出,与肠神经系统一起控制、协调消化道功能​。

炎症和肠道菌群改变

1/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始于急性肠道感染后,大约25%的急性肠道感染患者会发展为消化不良样症状,患者的黏膜具有炎症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多的典型表现。黏膜炎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内脏高敏感性的决定因素之一。例如,

5-羟色胺(5-HT)、阿片受体、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与脑肠功能紊乱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5-HT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可抑制肠神经系统中刺激激活的以及外源性5 - HT引起的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样反应。大肠CRF1受体的活化介导了应激导致的结肠运动反应和结直肠扩张刺激引起的内脏致敏,同样,肠道胆碱能神经元CRF1受体的活化也介导了应激导致的结肠运动反应​。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疾病,包括降低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从而影响肠黏膜神经的敏感性;5-HT再摄取转运体多态性可影响5-HT神经递质的水平;G蛋白的多态性可同时影响脑神经系统和肠道功能相关的行为。另外,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家族聚集性现象,这并非仅仅是由遗传因素所致,与环境因素也密切相关​。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对方法

饮食调整

合理安排食物种类和量

对于婴幼儿,要遵循辅食添加的原则。在开始添加辅食时,要从单一食物开始,并观察是否出出过敏或消化不良的反应。每次添加新食物时,少量添加,比如开始时只给1~2勺,然后逐渐增加。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也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但要避免一次性喂食过多,避免过度喂养。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进食表现来调整食量,比如当孩子在进食时出现转头、闭嘴等拒绝动作时,就不要强迫喂食。

食物的选择和制作

对于婴儿,可以选择母乳或配方奶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在添加辅食阶段,可选择如米粉、果泥、蔬菜泥等较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幼儿和儿童,软米饭、面条、蒸蛋等食物较易消化。

在食物制作上,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食物的质地。如婴儿的食物要做得细腻、软烂。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以逐渐增加食物的粗糙度。例如,给1岁左右的幼儿做的蔬菜可以切成小块,而不是泥状。

改善喂养习惯

喂养姿势

对于婴儿,正确的喂奶姿势很重要。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要让婴儿含住整个乳晕,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如果是奶瓶喂养,要让奶瓶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使奶嘴充满奶液,避免婴儿吸入空气。

喂养频率

建立规律的喂养时间表。对于婴儿,一般每隔2 ~3 h喂一次奶。随着孩子长大,可以逐渐延长喂养间隔时间。例如,3~4个月的婴儿可以3~4 h喂一次奶,6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4~5 h喂一次奶。

进食环境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进食环境有助于消化,避免孩子边进食边看电视、玩玩具。

其他注意事项

关注孩子情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会影响消化功能。当孩子处于紧张、焦虑或哭闹状态时,可能会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此时,家长要及时进行安抚,让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食。

适当运动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可以鼓励孩子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玩耍等。但需注意运动时间,不要安排在饭后马上进行,一般饭后1~2 h后进行运动比较合适。

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消化不良的症状持续较长时间,如超过1周,或者症状比较严重,如频繁呕吐、腹痛剧烈、体重不增等,家长要及时带其就诊。医生会进行一些检查,如腹部超声、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如益生菌、胃肠动力药等。

结束语

总之,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家长要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在饮食、喂养习惯、情绪等多方面采取合理措施应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