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预防

作者: 怡文辉 李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也能大大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预防方法。

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因素会导致动脉内壁增厚和硬化,血管腔狭窄,最终造成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心源性栓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会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脑部,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此外,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小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可引起小血管性脑梗死,进一步加重脑部缺血。

危险因素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年龄和家族遗传史是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梗死的风险;高血脂会提高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堵塞脑血管;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显著增加;吸烟不仅损伤血管内皮,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酗酒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肥胖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其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更高;年龄的增长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脑梗死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限制活动、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丧失、感觉减退或消失、突然出现的头晕和头痛,严重时可能伴随恶心和呕吐。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睡,重者可发展为昏迷。

体征

脑梗死的体征包括神经系统表现如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和病理反射阳性,眼部体征如瞳孔大小不等和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心脏体征如心律失常和心脏杂音。

脑梗死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脑梗死的诊断中至关重要。头颅 CT 是常用方法之一,可在发病后 24 h内显示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和大小。相比之下,头颅 MRI 对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能够在发病后数小时内显示梗死情况,并且能区分新旧梗死灶,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此外,脑血管造影被视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和闭塞部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血常规用于了解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以排除感染性疾病。血生化检查则关注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从而评估患者的基础代谢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凝血功能检查则能揭示患者的凝血能力,帮助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

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

西医治疗脑梗死的第一步是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以减少患者的活动和情绪波动。对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的患者,应进行吸氧治疗。心电监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潜在并发症。此外,对于无法口服进食的患者,应提供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确保其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药物治疗

脑梗死的药物治疗旨在有效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少脑损伤,降低复发风险。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发病后3~4.5 h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或尿激酶,可以迅速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血流,最大程度地减轻缺血造成的损害。对于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是在卒中发病早期。

针对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抗凝治疗是关键。常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可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特别是存在心房颤动时,抗凝治疗作用更加明显。对于血液黏稠度偏高者,可以考虑采用降纤治疗,如巴曲酶,通过改善血液的流动性,恢复正常血流,进一步降低脑梗死风险。

此外,神经保护治疗也不可忽视。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能够减轻缺血引起的细胞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康复措施能够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活血化瘀是中医针对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和红花等,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损伤。对于伴有痰湿阻滞的患者,可以选择祛痰通络的中药,如半夏、白术、天麻和茯苓,能化痰祛湿、通络开窍。气血亏虚的患者适合采用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党参、当归和熟地黄,能够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

体针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穴位进行治疗,常用的有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和阳陵泉穴,可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头针是针对头部特定区域,如运动区、感觉区和言语区,刺激大脑皮层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阳气虚衰者,可选择艾灸治疗,常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和足三里穴,能够温通经络、补益阳气。

脑梗死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以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同时,高血脂患者需调整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摄入,必要时可服用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并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健康饮食

为控制血压,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 g;做到低脂饮食,避免过多食用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和豆类,保持营养均衡。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已经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应积极进行二级预防,防止复发。药物治疗方面,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降压药、调脂药等,控制危险因素。康复治疗应继续进行,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病残程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