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卒中 抓住“黄金6小时”
作者: 高辉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者破裂所导致的一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容易引起偏瘫、失语等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针对脑卒中,一定要抓住“黄金6小时”的抢救。
识别脑卒中的七大信号
面部歪斜
患者的脸严重不对称,一边脸像面瘫一样耷拉着;笑起来,脸一边高一边低。如果突然出现这种情况,要警惕脑卒中,及时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说话不利索
脑卒中患者会突然出现词不达意、逻辑混乱,丧失完整说一句话的能力,或者说话支支吾吾,声音跟平时不一样,这可能是语言中枢供血不足的标志。
突然间没办法握笔写字
手突然就不灵活了,或者某一侧手臂抬不起来,某一个手指头动不了,这往往是脑卒中的典型症状。
感觉头痛剧烈
突然头痛,像是被锤子敲打的感觉,或有一种爆裂的感觉,尤其是伴随喷射性呕吐,且吐完之后,头痛不能缓解。
突然视力模糊
眼前一黑,持续几分钟不能恢复;或者一只眼睛有视野,另外一只眼睛视野缺失,看不到某一侧的物体,比如头不动,往左看不见东西。
走路不稳
摇摇晃晃走不成一条直线,属于平衡障碍,是神经受到损伤的表现。
特别容易被呛
喝水反复容易呛着,可能是吞咽中枢受损的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
突然出现情绪异常,对平时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失去了兴趣,甚至行为异常,比如突然大哭大笑、说胡话、做出奇怪的动作,无法自控,可能是情感或者行为控制中枢受损的表现。
脑卒中的急救措施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采取相关措施,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所在。那么,这“黄金6小时”需要具体做什么呢?
(1)识别脑卒中症状:如面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无力、麻木,尤其是出现一侧肢体无法动弹、语言模糊、视力模糊等情况。可以根据FAST原则,也就是面部、手臂、言语和时间,尽快识别脑卒中症状。然后及时拨打“120”,让患者保持平静和不动等待救援。越早得到更为专业的治疗,患者的预后效果也就越好。
(2)等待“120”期间:家属一定要明确患者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因为脑卒中发作后,症状开始时间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溶栓治疗来说,需要在症状出现后的4.5 h之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好。
(3)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如果患者的呼吸道没有出现阻塞,但意识不清,一定要帮助摆放好体位,多选择侧卧位,可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入到肺部。在这一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给患者喂水或者食物,以防窒息的可能。
(4)尽量选择有卒中单位的医院:这类医院具有良好的条件,可为患者及时提供溶栓治疗。卒中治疗的窗口期非常短暂,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必要的影像学评估。此时,患者家属一定要如实告知患者的病史以及身体情况、用药情况等,因为不同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进行CT、MRI扫描,以确定患者的卒中是属于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
(5)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在4.5 h之内,医生会给予静脉溶栓类药物,比如阿替普酶,以溶解患者的血栓。对于已经超出溶栓时间窗口的患者,需要立刻进行介入治疗,比如动脉取栓术。这时家属一定要尽快做出决定,以免影响预后。
(6)积极对症治疗:稳定身体各项体征,并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指标,给予氧疗、液体输入等其他支持性治疗。患者一旦过了急性期,需要进行康复治疗,比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这对于改善长期预后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
在脑卒中急性期,应以尽快改善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现场,紧急救护人员应立即对患者做出简单的评估,并给予必要的紧急处理。治疗的重点是处理呼吸道、心脏监测、静脉通路的建立、给予吸氧等。避免随意移动患者,非低血糖患者可以输入含糖液体。急性期宜多卧床休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发病48~72 h后还不能自主进食,则需采用鼻饲法,保证营养供给。
一般治疗
(1)维持呼吸与循环: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严密监测,成年人的呼吸频率在16~20次/min;体温控制主要是通过使用体温计进行监测,保持在正常的温度区间(口腔温度在36.3~37.2 ℃,腋窝温度在36.1~37 ℃)。
(2)控制血压和血糖:对血压进行严密监测,使其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收缩压90~129 mmHg,舒张压60~89 mmHg)。如果血压过高或过低,要立即进行治疗。在饭前和饭后要检测血糖,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通常空腹血糖范围是3.9~6.1 mmol/L)。
(3)生活护理:患者尽可能多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呼吸道和大小便等护理,预防压疮,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4)病因治疗:脑卒中病因复杂多样,应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瘤或血栓造成的,要清除血管瘤和血栓;如果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需要进行血管扩张、血管搭桥等治疗。
药物疗法
对于脑卒中患者,目前只能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常用的药物主要是改善脑血管循环等。出血性患者应慎重应用抗凝药物;对于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慎重应用止血剂。此外,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药物,止血药物如重组Ⅶa因子,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丁苯酞等也常用于脑卒中的治疗。
手术疗法
对于不同的脑卒中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一般情况下,神经外科医师等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以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去骨瓣减压术、介入治疗等,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对病情较重、颅压较高、易发生脑疝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上有明显的脑实质内血肿,如果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清除,需行开颅手术。术后出血和颅内感染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在全麻后,采用股静脉穿刺法,将出血血管等通过血管通路进行再通。如果出现脑室出血、颅内压升高等情况,可以考虑采用脑室造口引流减压。
脑卒中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昏迷了才是脑卒中
很多时候,脑卒中的表现不是很明显。在此可以教大家一个“120”原则。“1”看一张脸,是否脸不对称、头脚歪斜;“2”两只胳膊,如果一只手没力气,抬不起来,或者某个手指头突然不听使唤,都有问题;“0”听语言,如果说话不清楚,词不达意,或者发不出声音。出现上述症状,尽管精神状态很好,也需要打120,因为真实情况可能已经很危险,而昏迷的脑梗不是很常见。
误区二:发生脑卒中在家服阿司匹林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患者不能判断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其表现差别很小。如果是脑出血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加重出血,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患者已经昏迷了,一定要把他的头转到一边去,避免呕吐引起窒息。如果患者发生呕吐,要及时帮其清理口腔。
误区三:颈动脉彩超没有斑块,就不会患脑卒中
其实,脑卒中不只是颈部斑块破裂引起的,比如心房颤动,也可能会形成血栓,通过血液循环阻塞脑血管,再比如高血压可能会把血管冲爆,引起脑出血。
误区四:患脑卒中后人就瘫痪了
根据目前的医疗条件,只要尽早发现脑卒中,并尽快得到救治,后续留下后遗症的概率并不大,甚至完全恢复正常。
误区四:偏头痛是脑卒中前兆
其实,偏头痛是一种很稳定的头痛,即通常有固定的诱因或者先兆,可能与月经、熬夜、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且每次发作时,患者的感觉也都差不多。所以,如果经常头痛的人,突然发现头痛的感觉跟之前都不一样了,那就需要警惕。另外,偏头痛一般不会突然发生,而是越来越痛,往往伴有呕吐,患者对光过于敏感。脑卒中除了头痛,还会有四肢活动不利、说话不清楚这一类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
如何预防脑卒中
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
不要认为血糖、血脂、血压略高,但没有症状,就不用管。这些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血糖高,就会不停损伤血管,大大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定期筛查
除了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外,还要查查颈动脉。颈动脉是身体连接大脑的通道,这个地方血管要是发现斑块,需提防脱落堵塞血管。此时,医生一般会开具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起到稳定斑块、减少斑块形成的作用。
控制体重
肥胖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体重。可以根据体重指数(BMI)=体重(kg)÷
身高(m)的平方进行计算,如果超过30,就意味着肥胖,需要进行有效减脂。减轻体重后,血管会越来越健康。
多运动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运动可以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建议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推荐有氧运动,如练瑜伽、游泳、打太极拳等,切记量力而行。
结束语
防止脑卒中发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规避风险因子。以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为例,首先是血管内膜损伤而增厚,接着血管粥样硬化出现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低密度脂蛋白的持续堆积,斑块变得越来越大,血管则越来越狭窄,最终或彻底阻塞,或出现破裂,引发脑梗死或脑出血。不管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只要及时识别症状,抓住抢救的“黄金6小时”,便能获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