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的管道护理
作者: 苟亚静经历了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带来的疼痛往往给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面对这一难题,了解专业的疼痛护理知识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外科疼痛的成因、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强调个体化护理、密切观察和家属支持的重要性。
认识外科疼痛
外科疼痛是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及术后恢复期间常面临的困扰,有着复杂多样的成因。
首先,手术创伤是最直接原因。手术切口破坏了皮肤、肌肉等组织的完整性,术中器械对脏器、神经、血管的牵拉、切割,都会引发疼痛信号的传递。例如腹部手术后,肠道蠕动恢复时的牵扯痛。
其次,术后并发症不容小觑。比如伤口感染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剧,红肿热痛明显;血肿形成会压迫周围组织,造成持续性胀痛。
最后,长期卧床会引发不适。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因缺乏活动而僵硬,产生酸痛感,如脊柱术后患者久卧易腰背酸痛。
疼痛评估方法
准确评估外科患者的疼痛情况是实施有效护理的关键前提。一方面,患者自评工具应用广泛。视觉模拟评分法极具代表性,在纸上画一条10 cm长的直线,左端标记“无痛”,右端标记“最剧烈的痛”,患者依据自身感受在直线上标记。医护人员据此测量距离左端的长度,量化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则是让患者从0~10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疼痛级别,0为无痛,10为剧痛;另一方面,医护观察同样重要。留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如紧皱眉头、牙关紧闭,提示疼痛较重;肢体动作上,频繁变换体位、按压疼痛部位是身体尝试缓解疼痛的本能;睡眠质量差、易惊醒,饮食量骤减、进食迟缓等,都能从侧面反映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疼痛基础护理措施
药物镇痛护理
药物方面,常选择非甾体抗炎药。以布洛芬为例,能有效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消炎、解热与镇痛的多重功效,适用于像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的轻、中度疼痛。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亲和力高,强效镇痛,常用于大手术术后或创伤严重引发的剧痛。
用药流程必须严谨。严格按医嘱的给药时间操作,比如规定每4~6 h给药一次,确保血药浓度平稳,稳定镇痛效果。剂量的精准把控更是重中之重。护士需双人核对,杜绝剂量差错。用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非甾体抗炎药能引发胃肠道黏膜损伤,致使患者出现腹痛、黑便等;阿片类药物造成尿潴留、嗜睡等不良反应。一旦察觉异常,迅速反馈给医生处理。
非药物镇痛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镇痛方法也是缓解疼痛的重要手段。
物理干预上,按摩比较常用。针对长期卧床导致腰背疼痛的患者,护士可沿着脊柱两侧肌肉,用手掌由轻到重、由上至下揉捏,每次10~15 min,每日2~3次,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对于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抬高患肢并配合向心性按摩,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胀痛。
心理调节同样不可或缺。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做法是:闭上双眼,用鼻子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经嘴巴缓缓呼气,重复数次,可帮助放松身体、缓解焦虑。采用冥想放松法时,让患者静坐在舒适位置,想象身处宁静海滩,听海浪、嗅海风,将注意力从疼痛转移,以平和心态应对不适,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疼痛护理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护理
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知、耐受程度有着天壤之别。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退变,对疼痛的反应会相对迟缓,但这并不意味着疼痛程度低。实际上,他们因身体机能衰退,承受疼痛的能力更弱,护理时要多留意其细微的表情、肢体动作变化。青少年患者,尤其是外伤手术后,对疼痛较为敏感,焦虑情绪易放大痛感。此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耐心解释疼痛原因及缓解方法。
疾病类型也决定着护理方向。骨折患者术后初期,切口与骨骼断端疼痛明显,护理重点在固定患肢、协助翻身防压疮;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常受胃肠蠕动痉挛痛困扰,此时热敷、合理饮食调养减轻胃肠负担才是关键。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是外科疼痛护理中的关键环节,能为及时调整护理策略提供依据,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一方面,要精准观察疼痛的程度变化。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定时让患者自评,结合患者的表情、肢体动作,如皱眉程度加深、握拳更紧,判断疼痛程度。若患者原本能耐受的3分疼痛骤升至7分,需即刻排查原因。另一方面,留意疼痛的伴随症状。体温升高伴疼痛,提示伤口感染;颅脑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伴随头痛、视觉模糊与伤口疼痛,可能预示颅内压增高。医护人员应增加观察频次,详细记录,以便迅速发现异常,启动相应救治措施,助力患者平稳度过疼痛期。
患者教育
有效的患者教育是外科疼痛护理的重要部分,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促进康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解释疼痛产生的原理,让其明白疼痛是身体愈合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以膝关节置换术为例,术后关节疼痛在初期难免,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减轻。用药指导不可或缺,要详细说明止痛药的服用方法,如布洛芬,需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刺激,以及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教会患者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像简单的放松技巧。这样即便医护人员不在身边,患者也能自主调节疼痛感受,提升康复信心。
家属支持
在外科患者疼痛护理中,家属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情感上,家属的陪伴至关重要。患者术后身体虚弱、疼痛难忍,极易产生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此时,家属的陪伴,轻声安慰,给予其精神上的慰藉,能让患者内心安定,增强对抗疼痛的勇气。生活照料方面,家属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比如,按照护士指导,帮患者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与肺部感染,减轻因并发症引发的疼痛风险;在患者行动不便时,细心喂饭、协助洗漱,让患者保持舒适状态,全身心投入康复。信息传递上,家属要积极与医护沟通,反馈患者在家中的疼痛变化、饮食睡眠情况,同时了解医护建议,在家做好延续护理,为患者持续康复筑牢根基。
结束语
外科患者的疼痛护理是一个系统且精细的过程,关乎患者的康复体验与预后效果。从认识疼痛根源入手,无论是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还是长期卧床不适,只有明晰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借助科学的疼痛评估方法,将患者自评与医护观察相结合,精准掌握疼痛状况。在护理措施上,药物镇痛与非药物镇痛双管齐下,严格规范用药流程、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同时巧用按摩、心理调节等手段。而疼痛护理注意事项更是不容小觑,应依据患者年龄、疾病类型差异施护;密切观察疼痛及伴随症状变化,为救治争分夺秒;强化患者教育,赋予其自我管理疼痛的能力;重视家属支持,从情感、生活、信息传递多维度助力。多方协同,为外科患者驱散疼痛阴霾,铺就康复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