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的急救护理
作者: 刘晗现如今,交通事故等意外引发的严重创伤病例日渐增高,而提高相应的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势在必行。
如何判断伤情
是否具有生命危险
由于造成创伤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判断创伤是否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首先,观察创伤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晰,瞳孔是否正常,以及呼吸、脉搏、血压以及出血量等因素,评定创伤严重程度。其次,及时向周围人员了解情况,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伤情,并做好记录。此外,还要及时完善抢救设施和相关医疗器械。
是否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情况
首先,判断伤员是否出现创伤性休克或者出血性休克。一般情况下,造成休克的原因是严重创伤或出血量过大,需要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如果出血量较小,但患者出现休克时,医护人员需综合考虑胸部、腹脏内是否出现损伤,以及骨盆骨折等因素造成的休克。其次,明确患者呼吸是否有不顺畅的现象。通常情况下,造成呼吸不顺畅或者困难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头部、面部或颈部等身体部位出现严重创伤,以及多发性肋骨骨折等。最后,判断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晰。严重的颅脑外伤是造成患者意识涣散的主要原因,包括脑震荡、颅内血肿和脑挫伤等。
救治原则
(1)对伤者的伤势情况及时进行全面、准确的预估。如急救治疗现场有多发性创伤患者,需树立起整体观念,仔细询问患者的伤势状况并进行检查,切忌漏掉任何一处受伤部位,第一时间处理可能危及生命的损伤。做好基本的生命体征救助措施或呼吸支持。针对张力性气胸,必须进行快速减压排气;遇因多肋骨骨折导致的呼吸异常,需使用厚沙垫压迫以纠正异常的呼吸;如遇开放性气胸患者,则需立刻通过救助转为闭合。
(2)如遇重症多发伤需就地手术的患者。第一步要先准确判断伤情,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静脉通道,必要时切开静脉或切开锁骨下静脉例行穿刺。体现出快准、及时、高效的救助特点。应掌握好准确的抢救程序,根据预先处理可能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原则,依次为胸部、腹部、脑部、泌尿、四肢。通常来说,腹部属于多发性创伤较多的部位,如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可能增加患者的危险。
(3)对于重症多发性伤患的ICU监护治疗。一般重症多发伤或多或少伴随一些较为复杂的周身反应,患者可能出现生理紊乱,继而严重影响机体抵抗力。对此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病情恶化。一般会立即将重症多发伤患送入ICU,并对施以呼吸、循环等连续且有效的监护支持,以有效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
严重创伤急救护理的措施
如何保障呼吸顺畅
临床上,呼吸道梗阻或窒息是造成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发现严重创伤患者呼吸困难时,医护人员首先要及时做好开放气道的处理措施,对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或者血凝物等异物进行及时、快速清理,同时确保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内容物倒流引发窒息。其次,针对舌后坠患者应及时矫正卧姿,确保侧卧;同时将舌体拉出并固定,及时安装氧气设备,给予氧气输送。再次,针对心脏脉搏骤停的创伤患者,要先做好气管插管等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吸入氧气,便于医护人员开展循环心肺复苏的急救工作。氧气输送时要仔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奏等情况,对大量血气胸患者及时采取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措施。
创伤所致的大出血止血措施
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血液流失的情况,会造成出血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针对创伤造成的出血情况要做好以下急救措施:(1)表面创伤。可以及时使用敷料进行加压和包扎处理,同时对创口进行清理、缝合和止血工作。(2)严重创伤造成的大量出血。医护人员一方面要为患者及时进行止血处理,另一方面需要给予血液补充,避免因大量血液流失造成休克。(3)隐蔽创伤的处理。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隐蔽伤,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表面创伤,如骨折时会造成大血管或者肝脾破裂等现象。
此外,在严重创伤急救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不能单纯依赖医疗器械的检测,而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伤情,及时做好血压、脉搏、瞳孔等监测,采取腹腔穿刺、闭式引流和伤口清理、缝合等急救措施。
及时构建静脉通道
通常情况下,出现严重创伤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出血量较大,为避免出现出血性休克或窒息等威胁生命安全的现象,医护人员需要及时构建静脉通道。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首先,评估患者血压。在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触摸动脉的方式评估患者血压,便于及时选取合适的留置针,从而建立起静脉通道。其次,确定构建多条静脉通道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上肢静脉等大血管可以作为首要选择位置;关节弯曲处等部位不利于液体输送,一般不作为静脉通道的桥梁。通常选择较粗、便于固定和穿刺的血管,如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正中静脉或者大隐静脉等,同时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最后,确定静脉通道穿刺针的型号。穿刺针的选择需要根据严重创伤患者的血压、脉搏等做出合理安排,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为患者快速补充血液容量,维持药物输送安全,确保静脉通道循环、稳定。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做好采血、心电检测、药物皮试等准备工作,及时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沟通好后再安排患者进入手术室,同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其次,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或情绪安抚等工作,避免患者因疾病影响而抗拒治疗。心理疏导方法包括:(1)语言疏导。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语调、态度和表情管理;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阶段,利用准确、鲜明、亲切和适当的语言,对患者阐述病情的影响和处理措施等内容。(2)外部姿态和仪表。医护人员熟练的技术和稳重的姿态,能够传递给患者安全、信任的信号,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