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吴俊男,余婷婷

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0

摘要:目的 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患者肺康复中采用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接收的8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均处于康复期,按照临床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实验组(n=40例,给予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与对照组(n=4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等。结果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COPD患者临床康复期实施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逐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提升其生存质量,增强临床护理服务水平,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

COPD为呼吸系统高发病,加强持续性的肺康复锻炼是治疗COPD的重要原则。当前很多医院尚未创建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中心,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很难持续进行肺康复训练,这必然会对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不利影响,造成疾病反复发作。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是将医院、社区与家庭等全面融合,协助患者顺利办理出院手续,且在出院后持续实施肺康复训练指导,帮助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患者肺康复中采用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接收的8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模式的不同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年龄51~83岁,平均(52.23±0.32)岁;患病时间1~12年,平均(5.02±1.22)年。对照组年龄50~82岁,平均(55.01±0.77)岁;患病时间1~11年,平均(5.78±1.05)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干预管理、日常生活监护等,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1~2]。

1.2.2 实验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

(1)护理前准备: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创建特项护理服务小组,组员包括1名呼吸科临床责任医生、2名专科护理工作者、1名康复训练师;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需要安排至少3名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参与此次临床护理服务,家庭人员至少2名,以上人员共同创建一个护理服务小组[3~4]。医生与护理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基本病情等,然后制定一套科学、精准、规范的康复指导及护理策略,在专业护理人员与康复训练师的共同推动下,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服务工作者与家属进行学习与应用。

(2)医院护理指导:患者病情处于康复期后,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进行出院前的身体检查,为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医护人员为患者创建一套个性的健康信息管理档案,使患者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临床知识,为其安排一家规范且距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将患者个人临床信息与社区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与对接,向患者家属说明健康检查的具体时间,并使其认识到定期检查的重要性[5~6]。

(3)社区护理干预:社区医护工作者和医院工作者需要实施信息对接与互动,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与临床资料等转录至社区医院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医护人员必须要结合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为其制定一套具体的后期随访流程表,对患者的肺功能康复进程进行持续监督与指导,同时确保能够动态性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另外,社区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需每隔3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针对性的身体健康筛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锻炼依从性,结合临床诊断发现相关问题,并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知识讲座活动;护理人员也需每隔1个月对患者上门随访一次,电话随访2次;在对患者及家属实施相关知识指导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虑其文化水平,通过相对通俗、简单的语言进行引导,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4)家庭护理干预:家庭护理必须要站在多个层面实施指导,重点是心理干预,家属必须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互动,掌握患者的内心状态,如果发生消极情绪,必须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另外,还需要加强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结合其身体状态制作营养套餐,尽可能减少油脂、盐分的摄入量;加强日常生活环境的管理与控制,确保房间每日通风不少于1 h;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陪同患者进行户外锻炼,如餐后散步、爬山等,并且为患者上传一些运动视频,指导其学习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方法;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如深慢呼吸、腹部呼吸、缩唇呼吸等,以及放松性的训练,坚持每天训练3~5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30 min,结合患者的耐受性与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案[7~8]。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状态、情绪状态、自理状态3个维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着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肺功能指标通过肺功能检查仪进行分析。

1.4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大气中一些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等持续增加,是诱发COPD的重要因素。COPD患病周期长,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极难彻底治愈,病情持续恶化会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等疾病。如果患者肺脏对有毒气体、有毒颗粒等产生了一些敏感的炎性反应,甚至会直接威胁生命安全[9~10]。临床研究发现,COPD急性期过后,接下来必须要进行长期且持续性的肺康复护理干预,最大程度控制疾病复发。但当前很多医院未广泛创建相应的康复机构,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愈发便捷与高效,将以上三者共同创建一个服务系统,对改善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质量、提升患者肺功能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非常明显。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非常突出。COPD患者处于康复阶段时,大部分会选择出院回归家庭,这必然会脱离医院的规范化管理与护理,而这一阶段恰好是疾病复发的重要阶段。若在这一时期对患者实施全方位、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巩固临床治疗效果。例如,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正确祛痰、呼吸等,逐步改善肺功能;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家属的参与度,管理日常饮食,逐步减轻患者的抗拒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机能应对疾病,从而保证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COPD患者临床康复期实施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逐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提升其生存质量,增强临床护理服务水平,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马志霞.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经验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18(4):2.

[2] 周利丹,唐芳,刘春艳,等.“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2.

[3] 叶磊,陈兰,张容,等.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出院患者预后中的应用[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3):4.

[4] 褚伟红,高燕,宋佳.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对PCI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21,11(3):84-86.

[5] 张培培,尚茜,商伟娜,等.基于循证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2):2290-2293.

[6] 李春梅.探讨社区延续性护理在社区慢性患者者中的应用效果[J].家庭医药,2020(1):327.

[7] 高永丽,张海霞,倪晓琴.医联体-家庭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者健康教育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20,41(3):113-115.

[8] 杜婷婷.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3):2.

[9] 李晗.医院-社区-家庭对接的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3):3.

[10] 张耀楠,陈亚如,陈瑞芳.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科,2021,16(5):662-664,67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