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胃肠炎

作者: 梁贵深

胃肠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虽然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脱水、电解质失衡等。在急性发作的情况下,部分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呕血、黑便等。究竟什么是胃肠炎?又该如何预防?

什么是胃肠炎

胃肠炎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胃肠黏膜炎症,以腹泻、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该病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以急性胃肠炎更常见。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好发于夏秋季节,其中,病毒感染患者多见于秋季,细菌感染患者多见于夏季。小儿急性胃肠炎的发生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6~8月份与10~12月份。

急性胃肠炎一般属于散发感染,偶见暴发流行。部分病原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传染源为被感染的人与动物。

急性胃肠炎可以通过粪——口途径或人与人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小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一般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力。

急性胃肠炎多急性起病,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呕吐等临床症状。

食物中毒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多在进食几小时后发病,严重的可出现黏液脓血便。阿米巴虫感染可引起大便腥臭,呈果酱样改变;贾第虫引起的食物中毒呈喷射状水样便,且恶臭,多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非感染性的急性胃肠炎多无症状或症状并不明显,有症状的患者主要是以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为主,包括上腹痛、腹胀等,随着疾病进展,可伴有呕血和黑便。

海鲜等食物过敏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在进食数小时后突发脐周剧烈疼痛,水样便腹泻2~3次后可自愈,部分患者伴有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排黏液脓血便、高热、脱水、休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慢性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是指胃肠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以慢性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为临床症状。

慢性胃肠炎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包括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早饱感,以及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健忘、焦虑、抑郁等。

慢性胃肠炎患者因发病位置不同,疼痛程度也不同。部分患者进餐后可见腹痛加重,排便后能明显缓解,也有的患者以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

腹泻症状可见每日2~4次,严重患者出现10次及以上,粪便为糊状,部分患者粪便中可见黏液或脓血。

排便次数减少也是慢性胃肠炎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即每周排便次数明显低于3次,且排便费力、粪便硬结量少,甚至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

另外,不同病因的慢性胃肠炎患者伴随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全身症状可见患者出现发热、盗汗、贫血、消瘦等,还可伴有关节炎、眼炎、口腔溃疡等。

胃肠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中,胃肠炎发病需要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进行区分。

急性胃肠炎

通常是由于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引起,包括细菌、病毒与寄生虫感染等。其中,6~8月份急性胃肠炎主要病原体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与痢疾杆菌,10~12月份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

对成人来讲,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比例高于其他病原体。在冬季等较为寒冷的季节,婴幼儿腹泻也大部分由病毒感染所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是由四种病原体导致,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与星状病毒。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6~24个月的婴幼儿多见。(2)诺如病毒。主要感染年长的儿童与成人,可通过食物、水、患者呕吐物进入到空气中,以气溶胶形式进行传播,因此易引起广泛传播。(3)细菌感染。指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也可由于接触带菌者或饮用生水引起。(4)寄生虫感染。常见贾第虫、阿米巴虫与隐孢子虫等。

另外,急性胃肠炎也可由于进食生冷、过热、大量酸性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所引起,或在摄入有毒植物、海产品、胃肠道刺激性药物、酗酒等引起。

低龄、喂养方式、潜在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等是导致幼儿出现急性胃肠炎的主要诱发因素。幼儿年龄越小越可能发生急性胃肠炎;以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急性胃肠炎风险相对更低;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的幼儿发生重度腹泻的可能性更大,且会出现久治不愈的情况。

成人主要诱发因素包括饮食不洁、近期存在旅行或疫区接触史、免疫力低下或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药物等。

慢性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可由不同的病因导致,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胰液和肠液大量反流进入到胃内;长期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酗酒、高盐饮食、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等。

慢性胃肠炎病因可分为肠道菌群失调、非特异性因素、结核杆菌感染、感染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肠道菌群失调是指手术、外伤、肿瘤、放化疗、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潜在有害细菌可产生毒素,对肠道黏膜造成破坏,诱发感染与免疫紊乱症状;非特异性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环境、遗传与免疫等因素导致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结核杆菌感染主要包括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迁延不愈等症状,如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沙门菌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真菌性肠炎等疾病;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接触大量放射性物质引起放射性肠炎,也可由于肠壁供血不足导致缺血性肠炎,以及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白塞病等。

胃肠炎如何预防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主要由致病菌引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应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家庭成员患病后,其呕吐物与饮食用的餐具应定期消毒;不吃生冷食物、不饮生水,尽量避免吃放置时间过久或变质的过期食品;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已经消毒的餐具与未消毒的餐具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感染;夏秋季节是急性胃肠炎的发病高峰期,居民应尽量避开人群密集场所;幼儿可通过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与荨麻疹疫苗降低急性胃肠炎的发生率。

慢性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的预防主要以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保护胃肠健康,同时应注重生活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

结语

胃肠炎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一旦发生胃肠炎后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