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类型的结肠息肉易转变成癌

作者: 陈平

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发生在结肠肠壁黏膜上的新生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结肠癌发生的前期疾病。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数据显示,结肠癌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90%以上,所以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结肠镜检查是结肠癌早期筛查诊断的金标准。

结肠息肉的分类

根据结肠息肉大小,直径<1.0cm为小息肉,1.0~2.5cm为中息肉,≥2.5cm为大息肉。基于形态学表现是否有茎,常规分为无蒂、亚蒂和带蒂息肉,特殊类型有匍匐状息肉。形态学的分类决定医生倾向于内镜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息肉病理学类型,其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两大类。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非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等,这是决定是否有息肉转变为癌的关键因素。目前有报道,管状腺瘤癌变率为4.8%,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9.8%~40.7%,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居中。同时,腺瘤癌变的风险与腺瘤数量、大小也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提出了“腺瘤-癌”途径假说。此外,发现从正常黏膜发展到癌的时间可能在10 年以上,<1.0 cm的腺瘤倍增时间大约10年,1.0 cm腺瘤发展为癌的时间约为7年。所以,临床把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者:(1)息肉或病变直径≥1.0 cm;(2)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样结构超过25%;(3)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定义为进展期腺瘤,这是容易癌变的息肉类型。基于上述阐述,临床医生就有足够的时间窗来关注结肠息肉即息肉病理学类型,再采取治疗措施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如何发现容易转变为癌的结肠息肉特殊人群

哪些人群容易得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型息肉呢?

脂肪肝患者

脂肪肝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类患者往往无临床症状,或仅有疲乏感,且多数较胖。有报道指出,脂肪肝患者伴有结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 2 .16倍,相关原因可能与胰岛素的抵抗机制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常表现为脓血便、腹痛等症状,治疗周期长,息肉并发率为9.7%~39%,好发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结局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或随溃疡的刺激长期存留而癌变。

2型糖尿病患者

与结肠癌发病的危险性有关,其原因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结肠癌有许多共同的环境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脂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此外,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发病机制,其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

这类人群具有高的易感性,是无结肠癌家族史人群的3倍,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相同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胆囊切除术后的人群

胆囊结石、胆囊炎和胆囊息肉作为常见病之一,较多的患者会行胆囊切除术。而有报道提出,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肠道黏膜,可促使肠息肉的发病率增高;但临床认为,胆囊切除术后至少大于 10 年发现的结直肠癌患者才认为与胆囊切除密切有关。

其他治疗史的人群

盆腔接受放疗治疗术后,如子宫、卵巢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患结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4倍;此外,小肠吻合术后、阑尾切除术后的患者患结肠癌的概率也会升高。

如何发现结肠息肉和鉴别腺瘤样息肉

发现结肠息肉常用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随着科技的发展,色素内镜、放大内镜以及放大色素内镜技术逐渐被推广应用,优点是不仅可在内镜下观察息肉等病变的大小、形状、性质、数目等,还可以通过活检组织做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色素内镜对于小病灶的检出率比普通白光内镜高 2~3倍,在日本已成为内镜检查常规开展的项目之一。放大色素内镜技术相当于给医生的眼睛增添了“显微镜”,能清晰显示病变表面结构和腺管开口,可使内镜下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诊断接近病理诊断,对于息肉的分型也有很高的价值。

如何准备才能提高结肠息肉的诊疗效果

有效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前患者首先要注意的事项,如检查前3天避免有渣饮食,饮食宜清淡,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青菜、韭菜等粗纤维食物,以及西红柿等有色水果和坚果等。检查前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渗溶液清洁肠道,一般多采用分次服药的方式。理想的清洁肠道时间不应超过24 h,最后服用清洁剂到检查开始的时间,最好不超过4 h。有效的肠道准备可以避免结肠镜检查时粪便影响视野而漏诊。

原则上,结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无法切除的应做外科手术。切除的息肉应仔细做切片检查,若无癌变,无需进一步治疗。随访宜在术后1年内进行,以发现本次治疗可能遗留的其他病变及治疗后的部位观察。如随访正常,下次随访检查可为2~3年。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有效筛查结肠息肉的易感人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能及时阻断息肉向结肠癌的进程,从而降低结肠癌的患病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