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作者: 杨志华

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0

摘要: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病因进行分析,探讨功能针刺配合手持续被动运动的疗法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手部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手持续的被动运动锻炼,实验组采用联合功能针刺治疗。对两组Fugl-Meyer上肢、手功能、Barthel ADL、偏瘫手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分。结果 经治疗4周、8周和12周后,实验组Fugl-Meyer上肢、手功能、Barthel ADL、偏瘫手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50)。结论 功能针刺联合手持续被动运动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手部功能,有利于上肢和手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手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以局部或弥漫性脑功能损伤为主,多数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存活下来的患者有50%~80%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和感知障碍[1~2]。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针刺与手持续被动运动配合治疗对脑中风患者手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1数据和方法

1.1 临床数据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医院诊治的80名脑卒中患者,其中43例男性和37例女性,年龄范围40~75岁。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条件:符合《第18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8会议纪要》2019年度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排除条件:患者意识不清、精神疾病、视力和听觉障碍;合并颅脑外伤、感染、肿瘤性疾病;合并心脏、肾脏、肝脏等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手持续被动运动训练:将患肢置于 CPM支架上,初期动作宜缓慢,45~60 s来回一圈;随后视患者的耐受性逐渐增大,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并在最大程度上不会造成痛苦。20 min/次,每周5次。

(2)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功能针刺,一周6次。针刺位置包括大陵穴、重子穴、重仙穴、八邪穴、手三里、外关穴。第1步:迅速刺入大陵穴,并以最快的速度拔出,不留针。第2步:在重子穴、重仙穴上扎针,有酸、麻、胀气的感觉时,再提拔、捻转针;待手指能伸直时,留置20 min。第3步:八邪穴斜向上刺,取气后,留置20 min,每5 min捻转一次[3]。第4步:针刺外关穴、手三里,采用G6805-A型电针器,在有轻微的肌肉收缩时停针,稍稍调节针头的深度和方向;当患者的手指和腕部伸到最长时,保留30 min。

两组患者均接受12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

Fugl-Meyer的上肢部分评分主要由上肢反射活动、屈肌共同活动、伸肌共同活动、伴有共同运动的活动、分离运动、正常反射活动、腕稳定性、手指共同屈曲、协调性与速度指鼻实验等9项组成,总分66[4]。其中,得分小于20分代表严重的动作障碍,21~40分代表显著的动作障碍,41~65分代表轻微的动作障碍,66分代表正常。

1.3.2 手功能评分

主要有对指、对掌、手指内收和外展、手指屈伸、腕关节旋转、腕关节屈伸、日常活动、感觉功能、外观9个项目,总分100分。低于35分为差,36~55分为中,56~75为良,76~100分为优。

1.3.3 偏瘫手功能评分

设计一些动作,如患手固定桌上的纸,由健手剪;患手悬空持张开的伞,持续10 s以上;患手持钱包悬空,让健手从中取硬币;患手持指甲剪,给健手剪指甲;患手给健手扣袖口等。按动作完成标准打分,总分50分。低于15分为差,16~35分为良,36~50分为优。

1.3.4 Barthel ADL评分

包括爬楼梯、吃东西、修饰、穿衣、排便、洗澡、控制小便、上厕所、移动床椅、步行,共计10个项目,总得分100分。<20分为极严重功能障碍,21~45为严重功能障碍,46~70分中度功能障碍,71~95轻度功能障碍,100分能完全自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Fugl-Meyer 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手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4周、8周、12周后,实验组手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 ADL评分比较

治疗4周、8周、12周后,实验组Barthel 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偏瘫手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偏瘫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4。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高死亡率疾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却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据调查,80%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经过康复训练,可以使肢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4]。中医学认为,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归属于“痹、经筋病”范畴,是由气血淤积、阻塞经脉、瘀滞所致。针灸能疏通局部淤滞的经络,起到疏通气血、关节,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使得手功能有机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在功能针刺中,大陵速刺可以让痉挛的手指放松到没有反抗和屈曲的状态,此时对功能穴位进行电刺激,效果会更好[5]。

本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针灸结合手持续被动动作可以改善Fugl-Meyer上肢评分。目前,针刺在许多国家已被应用于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对相关后遗症,如肩痛、肢体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6]。汤小敏等的研究发现,针灸重子穴和重仙穴,可以促进手指伸肌腱的舒张,减轻屈肌痉挛,改善手指的功能[7]。在上八邪、八邪穴的强烈刺激下,会引起手背肌的兴奋,产生传入冲动,引起患侧的肌梭兴奋;对脊髓中控制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进行直接刺激,可引起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本研究结果表明,功能针灸与手持续被动运动结合可明显改善偏瘫手功能得分。偏瘫后手功能的严重程度、康复时间和年龄,病变的大小与康复训练计划等因素相关。在康复治疗中,针灸对偏瘫患者的手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既简单又安全。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增效,、标本兼治,可有效改善临床效果,促进肌肉和神经反应,提高肌肉力量[8]。针灸治疗八邪,可以调节局部淤滞的经脉,疏通经络,促进手功能恢复正常。

此外,实验组手功能评分和Barthel ADL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功能针刺与手持续被动运动可明显改善手的精细动作。针灸手三里下、外关穴、短伸肌、桡侧腕长等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缓解痉挛、调节血液循环的功效[9]。

综上所述,功能针刺与手持续被动运可显著改善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吉生,王建晖,盛峰,文京德.针刺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对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5):831-833.

[2] 邓世波.针灸康复促通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0):49-53.

[3] 冯子桐,林润,罗菁,许明珠,唐纯志,崔韶阳.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3):703-711.

[4] 杨锟隆,刘玮琪,杨艺翔. 针刺联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名医,2022,(1):48-49.

[5] 廖婵,张聪,李婷.针刺运动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6):78-82.

[6] 李章晗,黎华茂,艾年年.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7):1401-1406.

[7] 汤小敏,王丹,钟清玲,等.针刺董氏奇穴配合刺血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852-3854.

[8] 康康.针刺结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4):559-562.

[9] 崔立民,蔡承穆,张彩,等.输刺手三里穴治疗骶髂关节损伤46例[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2):246-24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