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护理对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改善生活方式的效果
作者: 王秀菊
摘要:目的 分析公共卫生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善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回顾性分析实施公共卫生护理前后管理辖区内,年龄小于70周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60例)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健康行为转变、体格指标测算结果。实施前,60例研究对象未进行护理干预,实施后介入公共卫生护理。结果 问卷下发60份,回收率为100.00%。实施后,生活方式中饮食口味适中人数与经常运动人数更多、经常饮酒与吸烟人数更少,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健康行为知晓程度更高,保持规律用药、自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愿参考相关资料的人数比率更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净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更低,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公共卫生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相关高危人群中可协同管理患者生活方式,并持续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与体格指数测算结果,为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预防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公共卫生护理;生活方式
心血管疾病现已成为影响全人类生存质量且对人生存可能构成危险的首要因素[1]。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434万[2],其中,脑卒中死亡人数占死因谱首位,其次为冠心病[3]。截至2021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国内心血管患病人数总和超过3亿[4]。如何预防并有效控制心血管发病,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多数心血管疾病具备起病隐匿、病情长等特点,但可通过早期控制、有效预防来延缓病情发展。因此,如何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已经成为公共卫生事业领域中需要克服的重点课题[5]。
加强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监督力度,对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以及持续性随访,并对该类风险人群进行早期健康教育,使其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得到高度改善是预防与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关键途径,也是公共卫生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公共卫生护理是将预防医学与护理学理论技能以及经验性理论进行充分融合的临床护理路径,使得护理工作能够落实于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并为患者自我保健提供可靠依据。相较于普通门诊护理与常规临床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具备持续性护理干预效能,使得患者在脱离医疗卫生单位后仍能够获得持续性护理效果,对于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具备指导性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公共卫生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改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随机筛选管理辖区内年龄小于70周岁心血管疾病患者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样本数为60例,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37例(61.67%),心血管风险人群23例(38.33%)。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39~65,平均年龄(52.24±6.77)岁。心血管风险人群中男8例,女15例;年龄41~67,平均年龄(52.18±6.85)岁。
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判定标准:父系与母系存在家族心血管病史,或父母双方患有心血管疾病;体质量指数至少28 kg/m2,腰臀比至少为0.88;每日盐分摄入量大于6 g(包括精制盐与咸味制品);无运动习惯或每日运动量不超过1次;每日至少吸烟10支;每日至少饮用白酒或其他有色酒、酒精饮料100 g。
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小于70岁;精神状态稳定;对研究内容已详细阅读,并表示自愿参与并签署相关协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排除标准:存在重度营养不良或近一个年内接受重大手术的患者;中途退出、死亡的患者;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恶性肿瘤晚期,或近期接受过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
1.2 方法
调度具备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社区护理人员成立公共卫生护理小组,并围绕心血管疾病护理预防与控制开展的培训,然后制订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认知程度以及体格测试调查问卷,以患者与高风险人群例数为依据印发,随后在进行护理前,由社区人员对患者进行电话沟通,告知患者需要进行问卷填写,并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对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中的项目进行相应检查,随后在印发调查问卷同期举办心血管疾病讲座,并在社区范围内通过下发彩页宣传册、线上公众号宣传等路径,对患者和高风险人群进行自我保健知识宣传以及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本次研究对象为社区服务中心中已经完成健康档案建立的群体,因此应按照患者预留联系方式以3个月为单位进行电话或线下随访,同时将讲座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频率定为3个月1次。
将高风险人群与心血管病患者群体进行分组,指导相应组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养成对应健康生活方式,通过直白通俗的语言讲解心血管疾病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正确生活方式、积极面对疾病态度与正确疾病认知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具备的价值,适当通过情景教学使患者与高风险人群明确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或酗酒以及体重长期超标的危害。在遵循营养元素摄入比例正确原则的基础上,保证高优质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低不饱和脂肪酸、低油、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向患者讲解膳食干预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重要性,使其提高膳食管理的配合度。
在家属的监督与配合下,督促研究对象进行常规体育锻炼,依据基础体格指标测算结果结合饮食摄入计算每日运动量。对没有运动习惯或体质较差的研究对象,可使其先从低强度、有氧训练开始,如慢速走、公园散步。将体育锻炼项目进行生活化,如指导研究对象参与采购、接孩子上下学等环节,随后上调运动强度,如爬坡走、爬楼梯、登山。若患者接受度高,可自行选择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跳绳,但需要结合心血管疾病程度与特点进行酌情考量,严重心脏病患者应避免高强度有氧运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对象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健康行为转变、体格指标测算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施前后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比较
实施后,生活方式中饮食口味适中人数与经常运动人数更多、经常饮酒与吸烟人数更少,与实施前相较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施前后健康行为转变比较
健康行为转变方向:实施后健康行为知晓程度更高,保持规律用药、自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愿参考相关资料的人数占比明显升高,与实施前相比,各项健康行为转变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实施前后体格指标测算结果比较
实施后净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更低,与实施前相较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循环系统中疾病,即包括动、静脉,微血管等血管基本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内膜炎、心律失常、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以及其他血管和微循环系统疾病等都属于心血管疾病[6~7]。该疾病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以及身原因有关,包括吸烟、肥胖、饮食结构差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8]。心血管疾病多发以及其引起的严重后果,已经使得该类疾病控制与干预成为医疗领域需要重点克服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生活方式中饮食口味适中人数与经常运动人数更多、经常饮酒与吸烟人数更少,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健康行为知晓程度更高,保持规律用药、自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愿参考相关资料的人数比率更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净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更低,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公共卫生护理能够改变心血管疾病患者与高风险人群的认知模式,并使其配合度提高,可为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相关高危人群中可协同管理患者生活方式,并持续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与体格指数测算结果,为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预防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 刘红.社区公共卫生护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8):151-153.
[2] 付晗妤,时晓鑫,王静,等.郑州市某警校教育人员心血管疾病部分高危因素影响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4(4):463-466.
[3] 花语蒙,刘爱萍.风险沟通在心血管病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2,16(2):140-144.
[4] 王佳,朱疆艳,封晓荣,等.西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心血管科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认知的干预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22,38(3):341-346.
[5] 程艳,潘虹.公共卫生护理在心血管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2):73-74.
[6] 李娜.公共卫生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6):162-163.
[7] 陈海莲,陈曦,邹双.可穿戴设备在心血管病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22,21(8):92-95.
[8] 刘思雨,尹安春,黄秀美,等.日本本科公共卫生护理教育现状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12):1915-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