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 魏鑫

分析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 0

摘要:目的 对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本院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4例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依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研究组行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全面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γ-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胆结石;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肝功能;并发症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肝硬化和胆结石的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多患者都是合并发病,严重损伤肝功能,导致体内胆固醇和胆色素等出现代谢异常,对正常生活造成巨大威胁。其中,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的末期,随着疾病的发展,肝脏的正常组织会受到损伤,从而引起肝细胞的大量坏死、纤维化,影响到包括胆管在内的多个系统,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吸虫感染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胆结石是胆道系统中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疾病,其中胆囊结石占80%以上。肝硬化患者的胆结石往往因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肝病所掩盖,而胆结石会使患者肝功能损伤更加严重,使治疗更加困难。根据资料显示,近年来,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这是因为肝功能受损后,胆色素、胆固醇的生成和代谢都会出现异常,从而对胆囊和胆管造成严重损害,增加肝胆结石的发病概率。该病传统的治疗方式多为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而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对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4例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依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行保守治疗。给予患者解痉类药物(山莨菪碱)或非甾体抗炎药物(吲哚美辛、酮洛芬、双氯芬酸等),达到镇痛效果。若患者存在感染现象,给予抗生素治疗,避免病情持续发展。

研究组行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术前做好各项检查,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是否符合手术指征。胆囊切除术方法:使患者保持仰卧姿势,采用气管插管方式做全身麻醉,并建立二氧化碳气腹,以12 mmHg为标准控制气腹压力。锁孔位置应选在锁骨中线、右肋边缘和剑突下方,与胆总管应保持垂直关系,方便后续取石。置入腹腔镜后,进行胆囊三角的解剖,游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在胆囊动脉近端和动脉远端处,分别放置可吸收夹和钛夹,使动脉处于离断状态;同时在胆囊管位置放置可吸收夹,防止胆总管中意外坠入体积较小的结石[4]。后续解剖十二指肠韧带,在胆总管前臂和胆囊管没有血管交汇位置作切口,长度大约为1 cm;在剑突位置放置纤维胆道镜,取出结石后冲洗胆道,置入T管,缝合胆总管并留置引流管。若患者恢复情况乐观,拔除引流管通常会在术后3 d左右进行,并在术后8 d左右夹闭T形管,术后21 d为患者做T管造影。若患者体内依然存在结石,则需要借助胆道镜取出剩余结石。若患者胆囊中存在积液,应先减压,后续切除胆囊。若患者结石数量较多,应在取出结石后充分冲洗胆道;后续切除胆囊,术后进行引流[1~2]。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有效率。若患者各项症状消失,结石无残留即为显效;若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只存在少量结石,需后续治疗即为有效;若患者各项症状均无缓解,结石未明显消除即为无效。除无效患者,均视为有效[3]。(2)生活质量评分。应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包括8个维度,单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4]。(3)肝功能指标,包括γ-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4)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68.09%(P<0.05)。见表2。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研究组γ-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1%,低于对照组的27.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尤其是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变得狭窄,肝脏功能发生变化,更易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最关键的是肝硬化和肝胆结石还会相互影响,在没有采取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相互干扰,形成恶性循环。根据相关研究,肝硬化和胆石症的发生率都很高,必须进行外科手术才能得到有效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也在不断地完善,不仅治疗效果得到提升,手术安全性也得到有力保障[5-6]。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外科手术的研究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肝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外科手术结石清除效率更高,且治疗后复发率较低,能够明显改善肝功能,远期疗效更佳。当前,临床普遍以胆囊切除取石为主要术式,但由于每个患者体质不同,可能出现胆汁外流从而引发胆囊感染,对胆囊黏膜造成损伤,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术后的康复[7~8]。此外,在手术康复期间患者会有一些负面情绪,药物遵从性会因缺乏健康意识而表现得很差,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通过高质量的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可以加强患者对肝硬化的认识,缓解紧张和焦虑,提高睡眠质量,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康复质量,缩短康复时间[9-10]。

综上所述,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外科手术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羊乃亮,王敏,邱永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复发多因素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7,11(1):84-87.

[2] 司宇光,张国超.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LC联合LCHTD术后结石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2):223-226.

[3] 何翼彪,王智鹏,李涛,赵晋明,白磊.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对患者COR、NE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0,4(3):42-43.

[4] 赵恒宝,金炜.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J].当代医学,2018,24(13):36-38.

[5] 刘旭斌,余德奎,文军,吴勇平,陶绪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一期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8):124-127.

[6] 顾超,张献毅,唐海静,熊静,吴光明.三孔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6):199-200.

[7] 徐建,杨刚,权刚,刘健,张雨顺,李敬东.合并肝硬化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7,6(4):303-306.

[8] 俞阳,陈中皓,廖作富,李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3):364-367.

[9] 刘波,温陈,刘文玉,王雄,张磊.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白细胞介素-6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7):702-703.

[10] 许传波,刘春林,于海涛,殷向华,刘磊,王玉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6):520-5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