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临床诊断要点
作者: 朱德芳小儿急腹症的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症状,因为病情严重且突然,若不能准确、及时地诊断,会导致治疗延迟,甚至引发腹腔疾病,危及儿童的生命。因此,如何逐渐提高小儿急腹症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既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容易被误诊。临床医师应全面、系统掌握小儿腹痛,这是预防误诊的重要措施。
小儿腹痛的种类
根据腹痛缓急,小儿腹痛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
急性腹痛发病迅速,变化快,如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内脏急性炎症;急性内脏穿孔,如胃十二指肠穿孔等。此类腹痛要及时治疗。
慢性腹痛
慢性腹痛多由内科疾病引起,腹痛有急有缓,疼痛程度轻或不固定,病程长。
根据腹痛原因,可分为器质性腹痛和功能性腹痛。
器质性腹痛
器质性腹痛指器官由于病理性改变导致的持续性腹痛,部位较固定,压痛感明显。只要病变不消除,腹痛会始终存在。有时因肠蠕动或暂时的痉挛,会引起阵发性腹痛加剧。
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主要由肠胃痉挛所致,多见于小肠,脐周有疼痛感,发作时间不固定,通过简单的按摩或热敷可以减轻。婴幼儿出现功能性腹痛,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消化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患儿会表现为莫名其妙的阵发性哭闹、无精打采。便秘属于痉挛型腹痛,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在排便后会很快消失。小儿功能性复发性腹痛与精神因素、植物神经紊乱、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多表现为短期、轻度的腹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呈周期性发作,可有家族史,经腹部检查没有明显病变部位,预后较好。
小儿腹痛的治疗原则
腹痛是机体的“报警”信号,在诊断不明时,若过早给予止痛处理往往会掩盖疾病的发展,延误诊治,甚至引起脏器穿孔等急腹症。但如果腹痛得厉害,而一时又不能明确诊断或已排除器质性疾病,可给予如颠茄等解痉药,既可减轻腹痛,又不会掩盖疾病的发展,有时对如肠痉挛等功能性腹痛还可起到治疗作用。家长应配合医生对患儿的各种检查,详细提供患儿发病前的病史、腹痛发作时间及演变情况;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的腹痛表现、精神状态及身躯姿势等,以便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腹痛临床诊断要点
诊断方法
(1)详细了解患儿的既往病史。医护人员需要与患儿家属密切沟通,了解腹痛症状及相关信息,如发病时间、腹痛位置、诱发原因、腹痛性质、饮食关系、疼痛程度、是否存在疼痛转移等,以及患儿对临床治疗是否存在抗拒心理。
(2)确定患儿的具体病症,如腹泻、呕吐、发热等。由于患儿往往不能自我表达上述不适,医护人员需通过父母了解更多细节;也可以用手指对患儿腹部按几下,观察其表现。
(3)若不能从患儿的病史、临床症状等方面进行诊断,可进行血常规、尿常规、B超检查。需严格遵循快速、简便、经济的原则,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和及时。
(4)根据患儿的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比如小儿急性肛肠疾病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治疗,要根据患儿的病史、脉搏、呼吸频率等因素,及时纠正休克、脱水、酸中毒等情况。
治疗方法
如果患儿疼痛较为严重,出现感染情况,需要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治疗。对腹泻、呕吐较为严重的患儿,则需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和脱水的具体治疗如下:
(1)预防肠道内外感染,给予非侵袭性细菌的急性肠胃炎患儿对症支持治疗,给予侵袭性细菌的急性肠胃炎患儿抗生素治疗。
(2)积极补液治疗,给予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对轻度或中度脱水的患儿,可选用口服补液。其中,脱水程度较轻的患儿需要补充50~80 ml/kg的口服补液,脱水程度稍重的患儿需要补充80~100 ml/kg的口服补液。如患儿脱水程度严重,则需要进行静脉补液。
(3)进行饮食治疗。轻度患儿可停止食用脂肪类食物,如果呕吐较为严重、频繁,则需要禁饮禁食,进行输液治疗。一般禁饮禁食的时间最少6 h,最长不超过8 h。若年龄较小,且处于哺乳期的患儿,可选择继续母乳喂养,但辅食要强制停止,待到病情改善后方可恢复。
掌握腹痛规律
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儿腹痛规律,是间歇性还是持续性,是上腹痛还是下腹痛。如果出现间歇性腹痛伴大便停止,应怀疑肠套叠;如腹痛呈间歇性伴腹胀,应考虑肠痉挛;如果上腹疼痛呈间歇性,可考虑胃痉挛;如果出现持续性腹痛,伴停止排便、排气,以及有恶心、呕吐等,应考虑肠梗阻的可能;用手捂按患儿右下腹伴随持续性疼痛时,有患阑尾炎的可能;如患儿出现左下腹阵发性疼痛,伴不排气、不排便,考虑由消化不良造成气阻,多由晚上多食和吃不宜消化的食物引起;如在夏秋季节,患儿出现左下腹痛伴排稀便,可能是急性肠炎或肠痉挛。如压痛明显,伴随肌紧张,有空腔脏器穿孔的可能性,如小儿阑尾炎穿孔。
由于小儿腹痛的表现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医护人员要掌握腹痛的规律,伴随症状和体征,有利于鉴别诊断。另外,还要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因患儿难以表达清楚,需要家属陈诉病情,如疼痛缓急、疼痛部位、伴随症状,以及近期饮食、用药情况等。
讨论
在实际的诊断小儿腹痛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充分结合患儿病史资料、就诊状态,以及家属对患儿的病情陈述,从而对病因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有效的检查明确诊断,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