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作者: 张伟明股骨粗隆间骨折又被称作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发生于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见。这是因为老年患者多伴骨质疏松,而股骨粗隆部位随着骨质强度不断降低,极易发生骨折。统计发现,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中,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死亡率为27%~30%,骨折保守治疗1年的死亡率为36.2%~50%。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很少影响到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因此一般不会导致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见病因
粗隆间骨折一般好发于身体衰弱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老年女性,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如车祸、高处坠落等暴力性冲击也可导致粗隆间骨折,多见于年轻人。由于股骨转子间区域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当骨囊肿侵犯骨皮质,会致其膨胀变薄,受到轻微外力或不用外力就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疗
老年粗隆间骨折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二种方案,都存在相应的风险和并发症。由于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致残率更高,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讲,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非手术治疗通常指姑息性治疗,仅适用于身体状况极差的患者,一般卧床休息6~8周,需注意防治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
对于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目前,常见的手术方案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患者在术后早期可部分负重和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
早期阶段(术后0~1周)
术后当天,患者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踝泵、股四头肌训练、床边坐位训练、呼吸训练以及步行训练等。早期康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因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静脉栓塞等,同时能够防止肢体废用性萎缩,促进骨痂生长,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术后当天可以让患者进行足趾和呼吸训练,如在做腹式呼吸训练(鼻子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嘴巴呼气肚子瘪下去)的同时,配合足趾屈伸。术后第1天可进行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床边坐位训练。
(1)踝关节屈伸训练(踝泵):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缓缓勾起脚尖尽力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保持5~10 s,然后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 s。如此反复屈伸踝关节,10个为一组,每次3~5组,每2~3小时训练1次,每天完成不少于100个。(2)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训练:患者仰卧位,脚尖向上,在膝关节下垫一个小毛巾卷,膝盖用力下压毛巾卷,收缩股四头肌并保持5~10 s, 10个为1组,每次2~3组,每2~3小时训练1次。(3)床边坐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越早开始越好。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健侧肢体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抓住吊环,上半身坐起,借助吊环拉力转移体位。起床时做好对患侧肢体的保护,锻炼时间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而定,一般首次坐位时间不超过5 min,每天可做1~2次。(4)坐—站训练:患者床边坐位训练2~3 d后,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站立时,健侧腿后伸,至于中线后方;患侧腿前伸,置于中线前方。健侧腿用力,借助助行器站起,收回患侧腿。站立时,以双手、健侧腿作为支撑,患侧腿不负重;坐下时,患侧腿前伸床,对侧手触摸床边后,控制身体缓慢坐下,并收回患侧腿。(5)步行训练:患者双手借助助行器,先移动助行器,再移动患侧肢体,后借助双手移动健侧肢体,进行三点式步行。早期不鼓励患者进行过多的步行训练。
上述各项训练以患者不痛及自觉有轻度疲惫感为宜。
中期(术后1~4周)
术后中期阶段的训练应在早期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髋周肌群肌肉力量训练、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移、部分负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1)髋后肌群等长收缩训练:患者仰卧位,臀后垫一小毛巾卷;臀部发力下压毛巾卷,保持5~10 s,重复15次。(2)髋外展肌群等长收缩训练:患者仰卧位,髋稍外展,患肢向外抵抗外侧床栏或墙壁,保持5~10 s,重复15次,也可借助弹力带或抱枕进行。(3)髋内收肌群等长收缩训练:患者仰卧位,稍屈髋屈膝,两腿间夹一软抱枕,保持10 s,重复15次。(4)仰卧位足跟滑行活动:患侧髋部维持中立位,足跟向髋关节方向移动,屈髋屈膝,足跟紧贴床面,保持10 s,重复15次。(5)部分负重下步行训练:让患者先在磅秤上感受负重的百分比,一般从体重的10%~20%开始,逐步过渡到50%~80%。(6)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主要包括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以及洗澡等,让患者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后期(术后5~12周)
在术后后期阶段,应在早中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步态、日常生活及柔韧性进行练习,尽可能让患者及早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生活。
(1)坐位抗阻伸膝训练:患者坐位,小腿自然垂于床边,弹力带一段固定于踝关节处,另一端固定于同侧床腿。伸膝向前用力拉弹力带,保持10 s,重复15次。(2)坐位踮脚尖训练:患者坐位,双足与肩同宽,足尖踩地提踵,保持10 s,重复15次。(3)助行器或平行杠内部分负重训练:患者站立位,重心逐渐向患肢偏移,保持20~30 s,重复10次。(4)接抛球训练:患者站立位,保持平衡,接住从不同角度抛过来的球,可逐渐增加抛球距离和力度来增加训练难度。(5)上下楼梯训练:一手扶住把手,上楼梯时,健侧腿先上,下楼梯时,患侧腿先下。如果是用手杖进行步行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手杖必须放在健侧。
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由于患者的行为活动不便,在康复训练时需要旁人协助,尤其是在进行转移及步行活动时,以免出现跌倒等意外,造成骨折部位再次受损。在术后早期,尽量避免患者肢体负重,可借助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行走。步态训练时,避免足尖先着地,而要足跟、足弓、足趾依次着地。在日常饮食中,多食含钙、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出院后,应定期到院接受复查,一般复查时间为术后6周、12周。术后6周复查时,应严格遵医嘱,下地时使用助行器或者扶拐,避免患肢完全负重。术后12周再次进行复查,行X线拍摄确定骨折愈合情况。如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完全负重行走,逐渐脱离助行器或扶拐。在手术1年后,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取出内固定。
结束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在术后早期、中期和后期阶段,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各阶段的针对性训练,有利于患者的整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早期训练的目的在于防止肺部感染、压疮,促进患肢血液流通,减轻肿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期训练的目的是加强患肢活动度和肌力,为患者后续回归家庭和社会做准备;后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体能和柔韧性,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