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康复患者的自我管理
作者: 王臻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脑卒中引发了口、咽、喉、食管的神经功能障碍,不仅影响了患者对营养物的摄取,还容易造成误食,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另外,吞咽障碍患者内心十分痛苦,容易产生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良好的康复自我管理,对恢复吞咽功能和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何时开始自我管理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脑卒中后吞咽康复患者在早期接受评估后,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吞咽康复自我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或恢复能力,另一方面能防止口腔和咽部肌肉群的萎缩。
自我管理方法
明确诊断
吞咽障碍检查的金标准包括吞钡造影检查和纤维喉镜检查。
吞钡造影
主要用于观察患者的舌运送力、口唇闭合力、软腭运动、吞咽反射,诊断是否存在隐匿性误吸等。详细观察人体吞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运动,特别是临床评价中未观察到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目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金标准。
纤维喉镜
可评估食物进入咽腔的情况,有助于了解食物在咽腔内的滞留、渗透和误吸情况。由于纤维喉镜操作方便,可实时评价食物状况,逐步提高吞咽障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纤维喉镜检查被认为与吞钡造影检查具有相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基础自我管理
口面肌肉训练操
(1)鼓腮瘪嘴,每组30次,1 d 3组。能增强嘴唇肌肉力量,防止食物从口腔外溢,也有改善流口水症状的作用。(2)咧嘴嘟嘴,做出类似“i”和“u”的口型,每组各30次,1 d 3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唇周肌群麻木,并能增强口唇肌肉力量。(3)舌部运动管理:通过缩舌、勾舌、卷舌、顶舌、吐舌、轻舔上下嘴唇、左右摇动舌头等,每组3 min,1 d 3组,可增强舌头肌肉的耐力和肌肉的活动度。
发音运动管理
目的是提高嘴唇、舌头、下巴的平衡。患者首先利用一个字和一个音,做出张嘴和闭口的动作,以促进嘴唇肌肉的运动和声带的闭合功能。
口腔的感觉刺激
每天三餐前后交替使用温水和冰水刺激口腔黏膜,包括分别用棉签浸0 ~5℃冰水和浸38℃~50℃温水交替刺激软腭、腭弓、舌底和咽后壁。可增强吞咽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口腔唾液的流动;然后再做一个短吞咽动作。如果出现恶心和呕吐,必须立即终止对于口腔的感觉刺激。
膳食营养的自我管理
环境设置
进食过程中,患者尽量减少干扰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把手机、电视关掉,避免与周围的家人或护理人员交谈,保持环境安静。
进食体位
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采用坐位和半躺位两种体位。其中,坐姿可最大限度保护呼吸器官,是调节吞咽动作的最佳姿势;半躺位要求床头摇高≥60°,适用于躯干控制欠佳的早期脑卒中患者。
食物的选择
(1)柔软。比如把土豆、水果捣碎,以免食物太硬对喉咙造成刺激。
(2)增稠。在液体如水、饮料、果汁、牛奶中加入食品功能调整剂,以增加黏稠度,降低食物在咽和食管中流动的速度。
(3)避免异相夹杂。不要把固体和液体混在一起食用,如泡饭、未煮烂的菜肉粥等。
(4)食物尽可能均质且顺滑。
进食的方法
(1)反复吞咽(一口量吞咽数次)。有助于去除口腔和喉咙里的食物残渣。
(2)交替吞咽。即一口稠状食物、一口液体食物交替进食。针对吞咽障碍程度较轻的患者,既可以有效清除咽部的食物残留,又可以降低呛咳率。
(3)少食多餐。关键是掌握一口的量,如果摄取过量,口腔对食物的控制就会变得困难,可能会从嘴里漏出来,或误吞喉咙里的残留食物;如果太少,刺激弱,不容易诱发吞咽反射。
(4)间歇胃管。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是指不将导管留置于胃内,仅需要在患者进食前通过口腔插入胃内,再将营养丰富的液体食物、水和药物注入管内。一旦患者进食完成,即可取出。
防误吸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由于隐匿性误吸、口腔内不卫生而滋生细菌或胃食管反流。因此,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30 min内不要平躺,每天配合适当的躯干活动以辅助消化吞咽食物,防止胃食管反流。
呛咳的自我管理
呛咳是吞咽困难的基本特征。若患者在吃饭喝水时经常呛咳,应及时弯下腰,身体向前倾,下巴贴在胸前,尽力咳出。住院患者若进食时出现大量误吸、呛咳,应及时呼叫医务人员进行辅助排痰和吸痰。居家患者出现呛咳或食物哽噎时,应采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若情况紧急需及时送医。
口腔的自我管理
吞咽障碍患者需做好口腔管理,包括每天监测口腔卫生,在进食前后漱口。口腔护理常用的工具包括牙刷、牙线、漱口水和泡沫棉签、牙膏、唾液替代品。
头部提升运动训练
患者可以在医疗人员指导下,进行头部提升运动训练。患者保持仰卧位,做抬头看脚尖的动作,整个过程需保持肩膀始终贴在床面上,保持15~30 s,每组5次,可刺激和训练舌骨上肌群的肌力,打开食管上括约肌。由于该运动要以仰卧位进行,需要较大的体力消耗,患者应酌情采纳。
呼吸训练
在公共环境下,使用呼吸训练器。呼吸训练器的工作原理是患者通过紧咬滤嘴,用嘴吸气,清空肺部内部的空气,快速深吸气,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推荐训练时间为每次吸气30次,每天2组。
在居家环境下,可以采用吹口琴等乐器的方式。近些年研究发现,吹口琴可以提高口腔和嘴唇的肌肉力量,增强自主呼吸的力量。此外,吹口琴能起到音乐治疗的作用,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
心理护理
吞咽困难患者大多伴有不安、恐惧、自卑感等心理障碍。因此,患者要关注自身情绪变化,尽可能在安静、舒适的情况下进行就餐、睡眠,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饮食调养、就餐监护等。
患者与家属密切合作
患者与家属密切合作,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缩短康复时间。在此,建议出院的患者和家属一起积极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家时,应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积极与医护人员交流,牢记康复训练的时间、方法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
结语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以鼻饲维持者,不仅会引起营养失调,还会进一步丧失吞咽功能。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如果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并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康复医生、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营养师等康复工作,可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