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 李菊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发生了大血管病变、下肢血供不足,同时又有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而造成踝关节远端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进而出现足部溃烂。如果进一步合并感染,会发生糖尿病足坏疽,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糖尿病足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足的症状

患者在早期仅出现足部皮肤瘙痒、干燥、无汗或色素沉着,但随着病程的延长,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而导致肢端感觉异常,如感觉迟钝、麻木等,行走时有脚踩棉花感,有时会出现间歇跛行、静息痛甚至刺痛;同时由于双下肢肢端肌肉营养不良,可出现萎缩及关节变形,如弓形足、锤状趾、夏科氏关节等。一旦不慎产生伤口,如合并感染,则局部形成红肿、水疱、血泡,较重者出现糜烂、溃疡,甚至是局部干性、湿性或混合性坏疽。

糖尿病足的诊断

糖尿病足是由高血糖和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神经传导速度测量仪能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客观反映周围神经的损伤程度,为诊断提供依据,对糖尿病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主要基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如果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早点接受检查,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足部溃疡的发生,避免坏疽、截肢。

糖尿病足形成的原因

血糖控制不好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机体抵抗力比较低下,容易出现皮肤软组织感染,进而发生破溃现象。

动脉硬化

血糖波动大的情况下,可以破坏动脉内膜,造成内膜增厚,加上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血脂代谢异常、肥胖等,从而出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且往往集中在血管的末梢和远端。当人体血液不能够供应到远端的血管,肢体会因缺血出现病变,最终形成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后者尤为常见。其中,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此时患者的足部感觉缺失,即便用非常热的水泡脚,或者出现一定损伤,也毫无察觉,加之缺血、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糖尿病足的预防护理

健康宣讲

护理人员要将糖尿病足的危害、临床特征以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告知患者,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鞋袜、定期修剪趾甲和评估糖尿病足的方法,并发放科室制定的糖尿病足护理方法。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基本资料建立个人档案,在每天查房时和患者出院前,实施个性化的健康宣讲与指导。糖尿病患者每天晚上睡觉前,应对双脚进行仔细观察,查看皮肤表面是否有破溃、红肿等。如果患者视力欠佳,可让家属代替检查。如糖尿病患者的双脚出现破溃,第一时间用消毒液如酒精、碘伏彻底消毒患处,后用无菌纱布覆盖患处,每天换1~2次药;2~3 d后如果依然没有愈合,应到医院就诊,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饮食

糖尿病足患者的饮食以低糖、限酒,少食多餐为主。(1)超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2)限制饮酒,每天食盐<5 g。(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水果及含糖饮料等。但为满足患者对甜味的需求,可使用甜味剂,如蛋白糖、木糖醇、甜菊片等。(4)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者,可在两餐间或睡前加食含果糖或蔗糖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梨等。

泡脚

泡脚时要注意温度,水温在38℃~40℃为宜,时间不宜过长。在泡脚前,先用体温计测量水的温度,因为足部出现神经病变后,足部对有害刺激的感觉会变得迟钝而减少保护性反应,此时用脚是感觉不出来实际温度。一旦烫出水泡,破裂后就容易引发感染,且较正常人的伤口愈合更慢。

生活护理

脚趾甲不能剪得太短,要剪平,避免嵌甲的发生。选择棉质浅色、透气性好的袜子;穿宽松、合脚的鞋子,避免穿尖头皮鞋、高跟鞋、拖鞋以及暴露足趾足跟的凉鞋,且在穿鞋前检查里面是否有沙粒等异物。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赤脚走在砾石路上可以改善微循环,其实,脚底一旦被砾石路面割伤,容易合并感染,甚至引发糖尿病足坏疽。使用保暖设备需谨慎,比如用暖宝宝、热水壶暖手脚时,糖尿病足患者可能因对温度不敏感,发生烧伤和烫伤。如果下肢动脉血流通畅,血糖控制稳定,建议每年进行血管超声检查1~2次,必要时可行CT动脉造影或介入性动脉造影。

控制血糖

把血糖调节到正常范围,每天定时测量;2~3个月去医院复诊;平时加强运动,提高免疫力;注意测量血压,做到防患于未然。

足浴疗法

如果脚冷,可加些桂枝、细辛等温经通阳药物;如果局部干燥,可加当归、红花、粗草等滋润药物;如果有水分渗出,可加明矾。中药治疗糖尿病足虽然有好的效果,但疗程较长,一般治疗2~4周,症状就会有较明显的改善。如果病情稳定,通常一个疗程需要3个月。

结语

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下肢受累比较严重,一般会出现双下肢远端麻木、寒冷、感觉迟钝、疼痛感、触电等症状,严重时可产生下肢烧灼痛,甚至影响生存质量和疾病预后。目前,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仍在不断探索中,但最重要的是做好血糖的控制和监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