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的护理
作者: 王丽雅不少人在体检时发现有高尿酸血症,担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心生恐惧心理,不知该如何进行护理。在此,就高尿酸血症的成因,提出了高尿酸血症中医饮食及饮食护理注意事项,具体内容如下。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尿酸结晶、尿酸钠从超饱和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导致的多变性临床综合征,这也是引发痛风的基本病因。临床对高尿酸血症的检测,是根据血尿酸含量确定的。一般男性尿酸>420 μmol/L,女性尿酸>360 μmol/L,表示尿酸处于饱和的状态,尿酸盐晶体会从血液析出,并且沉积在结缔组织中,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如关节受损、过度疲劳、饮食不当、受冷受湿等,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患者常会出现突发一个或多个关节重度疼痛,多于夜间突然发病,且疼痛较为剧烈,同时伴有关节红肿、皮温升高,关节表面皮肤呈红紫、紧张、发亮等。此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生化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
尿酸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如果血尿酸高,就可能对肾脏带来一定的损害,引发尿酸性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出现尿路梗阻、结石等。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如饮食不当、工作劳累、精神紧张、体力不足等。尤其是饮食方面,如果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豆类等,往往会导致痛风急性发作。一般来说,尿酸水平小于357 μmol/L,能防止痛风急性发作;尿酸水平小于297.5 μmol/l,能吸收痛风石。所以,血尿酸症患者改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十分重要。
高尿酸血症的饮食护理
(1)首先要低嘌呤饮食。若患者处于痛风急性期,每天嘌呤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50 mg以内。高嘌呤的食物有动物内脏、蘑菇、红肉、海产品、豆类、啤酒,平时饮食需要严格控制。平时尽量以米、面、牛奶等食物为主,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供应,同时减少嘌呤的摄入;少用动物油,尽量使用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菜籽油。特别提示,如果将豆类制作为豆腐、豆浆等加工制品,嘌呤含量会大大降低,可以适量食用。
(2)多吃蔬菜、多喝水。保证每天在2000 ml以上,有利于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
(3)少喝肉汤,因为肉类食物中超过50%的嘌呤会在汤内。
(4)控制糖类的摄入。尤其是甜饮料,其所含果葡糖浆会阻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引起尿酸水平升高。
(5)低盐饮食。控食盐的摄入量,少吃过咸食物,如咸菜、腌肉等。因为摄入大量的盐会导致体内的尿酸出现沉淀,不利于尿酸排出。
(6)限制饮酒,尤其是啤酒。临床上,很多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是因大量饮酒的同时,进食了过多的高嘌呤食物。
痛风食疗方
(1)茄子250 g,洗净蒸熟,切成条,加入大蒜泥、麻油、酱油、味精等,拌匀后直接食用,隔天一次。适合痛风发作期的患者。
(3)土豆250 g、植物油30 g,先煸炒,再加入酱油30 g,少量盐,烧熟后食用。
(4)萝卜250 g,洗净切块,使用植物油50 g煸炒,加入30 g柏子仁、500 ml水,加入少量盐,煮沸后直接饮用萝卜汤。
高尿酸血症的日常护理
(1)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久坐不动等,可预防病情加重。
(2)禁止食用被农药污染、发霉的食物,多吃有机绿色食物。
(3)开展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建议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天不少于30 min。肥胖者要积极减重,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
(4)遵医嘱用药。对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不良事项有一定了解。
(5)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痛风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测尿酸浓度。尿酸检测主要依靠静脉血液尿酸含量的测定,而尿液尿酸浓度测定有助于对高尿酸血症进行分型与病因诊断。痛风患者可每半个月到1个月定期检测一次,待尿酸水平稳定后,可改为3个月到半年检测一次。
(6)做好病情监测,查看关节部位是否存在红肿、痛、热等情况,对药物副反应进行观察,如腹痛、呕吐等症状。
(7)痛风急性发作时,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水肿。晚上睡觉时,要在患肢下垫薄被或枕头。可使用冰袋冰敷15~25 min,缓解关节疼痛;千万不能使用热水泡脚、热敷,否则会加重水肿、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加剧。一般关节疼痛缓解72 h后,才可恢复正常的活动。如果疼痛难忍,可服用止痛药,并于12 h内对症使用药物。一般药店都有常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例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若症状无法有效控制,可遵医嘱使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
(8)用药时如出现不良反应,要尽早就医,如苯溴马隆的不良反应有腹泻,因此要注意用量。如果有其他类型的疾病需要服药,应及时向医生说明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尿酸增高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
(9)若患者存在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要积极降糖、降压。
(10)若患者体重属于肥胖,应减少热量的摄入,进行减重。因为体内大量的脂肪,会影响到尿酸排出,导致病情加重。
(11)平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保证关节处的保暖,防止受冷受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