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恶性肿瘤怎么引起的
作者: 左丽 许巧玲 谭越 肖谜子宫恶性肿瘤,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子宫部位的恶性肿瘤。引发子宫恶性肿瘤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共刺激因子等为主因,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过早性行为以及性生活紊乱的女性。为提高广大女性对子宫恶性肿瘤的重视程度,本文就相关话题进行科普。
什么是子宫恶性肿瘤
子宫恶性肿瘤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子宫体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瘤以及宫颈恶性肿瘤等。其中,子宫内膜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上所说的子宫恶性肿瘤一般指子宫内膜瘤。子宫内膜瘤又称宫体瘤,发病位置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绝大部分属于腺瘤。子宫内膜瘤以绝经后的妇女常见,但随着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该病呈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瘤的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绝经后阴道异常流血。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加重的情况,阴道流血、流液增加。如果癌细胞发生转移,还会对身体其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向消化道转移,食欲下降,肠梗阻、大便带血等;向呼吸系统转移,患者会出现咳嗽、咯血等。
引发子宫恶性肿瘤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子宫恶性肿瘤是仅次于宫颈癌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按照发生原因,可将子宫恶性肿瘤分为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
自身原因
性生活紊乱
研究表明,患者性生活紊乱会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过早性行为和拥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出现子宫恶性肿瘤的概率远超性行为正常的女性。
月经失调
子宫恶性肿瘤的前兆是出现月经不调。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观察月经是否正常,如果发现月经不调,应及时调理,可降低子宫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初潮早以及绝经延后
月经过早或者绝经过晚都可能增加患子宫肌瘤的概率。因此,如女性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寻求干预。
分娩次数
有研究表明,未生育或者生育次数较少的女性,相较于生育次数多的女性患子宫恶性肿瘤的概率更高。但如果在生育过程中对子宫颈造成损伤,则会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生率。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
在对绝经期后出现子宫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研究表明,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水平同子宫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明显联系。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作为子宫恶性肿瘤“三联征”,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比正常人要高许多。
遗传因素
通过对子宫恶性肿瘤进行遗传学分析,发现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直系亲属中出现过子宫恶性肿瘤,那么后代患有子宫恶性肿瘤的概率会增加。
外界影响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
实验室证据和流行病学资料都表明,子宫恶性肿瘤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当作是子宫恶性肿瘤发生的先决和必要条件。
共刺激因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虽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导致子宫恶性肿瘤发生的先决条件,但仅有极少数会发展成为子宫颈恶性肿瘤。要想引发子宫恶性肿瘤,还需要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刺激。目前已经确认可以诱发子宫恶性肿瘤的共刺激因子有吸烟、微生物感染、性激素影响等。其中,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增加子宫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微生物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HSV)、淋球菌、衣原体和真菌等,都会增加女性生殖道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性激素影响,如性激素替代疗法、口服避孕药等,会改变体内内分泌环境,延长雌激素对腺上皮的刺激,从而导致细胞恶变,增加女性患子宫恶性肿瘤的概率。
内源性雌激素增多的人群
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卵巢功能性肿瘤患者。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无排卵月经以及月经稀发等症状;卵巢功能性肿瘤包括卵泡膜细胞瘤和颗粒性细胞瘤。这两种疾病会导致患者体内雌激素的分泌增加,子宫内膜受到刺激而出现增生,容易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增加。
外源性雌激素增多的人群
一些药物会使得患者的雌激素分泌异常。如三苯氧胺作为治疗乳腺癌的常见药物,长期使用(5年以上),患者出现子宫恶性肿瘤的概率比正常人高7.5倍。
子宫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
诊断和治疗
子宫恶性肿瘤在发病初期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出血等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出现阴道排液增多,且呈脓血性白带伴臭味,腹痛腹胀、消瘦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目前,临床上针对子宫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主要通过B超、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MRI、细胞学以及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
在治疗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变范围和组织学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对子宫恶性肿瘤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放疗、化疗以及药物等综合治疗。
预防
当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时,要及时就诊,尽早接受治疗干预。平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减少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三联征”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