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多发性骨髓瘤如何治疗
作者: 杨文忠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生长的恶性病变,大约占所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3%。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MM的患病率已高于急性白血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常见,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MM在临床上的病症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血钙升高、肾功能不全、贫血、骨痛等,也可表现为感觉异常、肝脾大、淋巴结增大、高热等症。经相关领域学者的不断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创新疗法取得诸多进展,如新型免疫性制剂及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应用,使得MM的治疗效果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对部分高危多发性骨髓瘤(HRMM)患者而言,其治疗有效性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并且,该病易反复发作,患者疼痛严重时需长时间卧床,对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对HRMM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蛋白酶体抑制剂
蛋白酶体是由众多中性蛋白水解酶所形成的蛋白酶复合体,其活性对保持细胞内环境平衡会起到很大影响。癌细胞生长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会增加对蛋白酶体的依赖,以便去除错误折叠或受损的蛋白质,保证内稳态。对于HRMM患者,蛋白酶体抑制剂是常用药物,以硼替佐米最为常见,对癌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抑制肿瘤生长。该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以下药物联合使用: 美法仑和波尼松(VMP方案)、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VTD方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VRD方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CyBorD方案)、环磷酰胺和泼尼松、脂质体多柔比星、多柔比星(阿霉素)和地塞米松。卡非佐米是近两年在中国获批的药物,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该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癌细胞内蛋白酶体分解蛋白的功能,使得癌细胞内蛋白过度积累,最终不能承受而死亡。因为骨髓瘤细胞中含有大量异常蛋白,所以卡非佐米引起的骨髓瘤细胞死亡效果更为明显。2016年,卡非佐米获得美国FDA批准,可以作为单一疗法,或者与地塞米松或地塞米松+来那度胺构成的组合疗法进行治疗。
免疫调节剂
MM发生克隆演变与免疫抑制微环境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微环境一方面可以发挥对癌细胞的保护功能,也能增强免疫逃逸;另一方面通过限制免疫治疗的疗效,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很难将残余的癌细胞清除。MM在骨髓微环境中,会对免疫细胞进行免疫编辑,使之迅速老化、耗竭,甚至失能,不发挥免疫监督功能。所以,维持人体的免疫微环境和免疫平衡对治疗HRMM十分重要。
沙利度胺以及来那度胺、泊马度胺都是治疗MM的基石。利度胺类似物的机制是抑制CRBN的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过程,上调CRBN水平,促进其最终多聚泛素化和蛋白酶降解。而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核心淋巴转录因子IKZF1和IKZF3的降解会促进细胞凋亡。T细胞的IKZF3降解则会导致IL-2上调,并抑制活化单核细胞中的TNFα生成。沙利度胺类似物可以抑制血管生成,刺激T细胞分泌IL-2和增强NK细胞的自然杀伤能力。虽然已有完整的数据支持其免疫调节作用,但至于免疫调节作用在介导治疗作用中的重要程度,目前还不确定。沙利度胺类似物和其他抗骨髓瘤药物存在协同作用;而来那度胺和硼替佐米有协同,但也存在对立作用,例如硼替佐米抑制蛋白酶体,而蛋白酶体是来那度胺诱导新底物降解的主要介导物。硼替佐米可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和细胞增殖基因的表达,这与来那度胺的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具有协同效果。除了蛋白酶体抑制剂,来那度胺还与地塞米松、HDAC抑制剂、STAT抑制剂和单抗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加强NK细胞功能,其机制可能是上调IL-2,而这对于来那度胺联合单抗时的活化非常重要。
抗体类药物
CD38是当前最常用的一种治疗药物,其在浆细胞中广泛表达,在长期生存的浆细胞和MM的启动浆细胞都表现较高的水平,说明可以有效清除MM干细胞。FDA已经批准2个抗CD38单抗,即达雷妥尤单抗和isatuximab。其中,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IgG1单抗,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单药ORR为29%,联合地塞米松和硼替佐米或来那度胺,则可以进一步提高PFS。近年来,达雷妥尤单抗开始应用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有较好的治疗活性和耐受性,是老年或unfit患者的首选。Isatuximab是嵌合IgG1抗体,靶向于一个独特的抗原表位,与达雷妥尤单抗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细胞死亡、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补体激活等,还会抑制CD38酶活性,从而调节微环境以抑制肿瘤生长。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蛋白酶体抑制剂、地塞米松的四药联合方案较VRD的MRD阴性率更高,分别为51%和20%,这一方案可能会成为新诊断fit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标准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反应强弱预防机体的损伤和损害。CTLA-4抑制剂和PD-1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两种药物,对实体瘤和血液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MM中,尽管骨髓瘤细胞会表达PD-L1,但是PD-1的表达较少,这说明PD-1的抑制对MM患者T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是不够的。将PD-1/PD-L1抑制剂应用在HRMM患者的治疗中有一定效果,但具体疗效尚不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将PD-1/PD-L1抑制剂联合IMiDs后,pembrolizumab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Pd)治疗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mPFS为17.4个月,安全性可控,但后期死亡率却会增加。当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CD38单抗等药物结合治疗的研究仍在继续。
靶向性药物
虽然MM已被证实有非常多的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包括NRAS、KRAS、BRAF突变等,但具有确切疗效的靶向治疗手段仍在探索中。MM的发病与染色体、基因的改变存在联系,会导致浆细胞发育异常。所以,改变MM异常的基因组是治疗的重要方向。
MYC是早期发现的原癌基因,在细胞生长、凋亡、分化等生物学阶段中均发挥作用,并与多种肿瘤的产生和演变有关。许多专家学者指出,MYC的变异是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向MM过渡的触发器,也被认为是MM进展的晚期基因组事件,MYC重排与MM不良预后存在联系。在早期生发中心的B细胞、MGUS及MM,甚至髓外浆细胞瘤,和MYC都有密切联系。近些年来研究显示,MM疾病发展有赖于MYC、RAS基因,核转录因子KB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另外,不管MYC是哪种易位方式,MM均受到易位靶点增强子序列限制,使得MYC过度表达。目前,临床也有正在以MYC为靶点的临床试验。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通过高剂量的放化疗、免疫调控预处理,去除受体中的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感染机制,然后将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以实现治疗的目的。从理论上来说,allo-HSCT是治疗HRMM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但是,因总体的PFS和OS并没有改善,所以allo-HSCT在治疗HRMM方面,并未被广泛应用。有相关的Ⅲ期试验提出 ,allo-HSCT作为一线治疗可能会使 HRMM 患者生存预后得到改善。其研究显示,进行allo-HSCT治疗的患者PR或有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比例,从移植前的23%提高至71%。allo-HSCT对于HRMM,尤其是年轻患者,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医疗方法。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清髓性预处理案 ( MAC) 的患者都具有高风险特征, 但仍有28.6%的患者能长期存活, 且MAC与RIC方案的NRM 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对于认真选择的HRMM患者, MAC方案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可选项。目前,对于年轻且有积极治疗意愿的 HRMM 患者, 可考虑选择早期行allo-HSCT, 但预处理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属于免疫治疗的一种,主要用于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该法从患者血液中收集分离T细胞,之后进行基因修饰,加强对抗癌细胞的靶向和杀伤能力;待T细胞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后,再输入患者体内并繁殖,最终识别体内癌细胞,并将其杀灭,具有较强的靶向性。CAR-T在临床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不同的血液系统肿瘤均有良好的疗效。在HRMM疾病中,CAR-T可针对肿瘤细胞膜表面特异性抗原产生定向T细胞或NK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及有效性。作为靶点进行CAR-T研究的抗原较多,例如CD19、CD138、BCMA、Kappa轻链等。从当前的研究看,以BCMA为靶点的CAR-T结果更佳。BCMA主要表达于恶性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晚期B细胞和浆细胞的表面。BCMA与两个同源配体结合,分别为B细胞的活化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导致NF-KB和MAPK8/JNK激活,并为MM细胞传递关键的生存信号。美国针对BCMA的CAR-T研究,在最高剂量组,复发难治MM患者的ORR达到81%,完全缓解(CR)率为13%,疗效与CART细胞扩增存在密切联系。Bb2121是二代CAR-T,与NCI不同,采用4-1BB作为共刺激区域。Ⅰ期临床试验剂量递增组的结果显示,ORR为85%,45%患者获得CR或以上结果,中位起效时间仅为1个月;所有有效患者均达到了微小残留病灶阴性,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10.9个月,mPFS为11.8个月。当前这一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说明其在MM治疗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
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
核输出蛋白1抑制剂(XPO1)是karyopherin-β家族最主要的出核转运受体之一,参与240种蛋白的出核转运,包含了许多抑癌基因蛋白(TSPs),如P53、P73和FOXO1等;生长调节蛋白(GRPs), 如IκB、Rb、P21、P27、BRCA1和APC等;还有抗凋亡蛋白,如NPM、survivin和AP-1等。XPO1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可抑制XPO1的出核转运,并能抑制TSPs、GRPs及抗凋亡蛋白的异常出核转移,维持其细胞中的活性,起到抑瘤的效果。Selinexor是一类选择性XPO1抑制剂,通过抑制XPO1导致肿瘤抑制蛋白在细胞核内堆积,诱发癌细胞选择性坏死,直接杀灭MM细胞。对于经PI、IMiD、单克隆抗体治疗,但效果较差的 HRMM 患者,可采用selinexor 和地塞米松疗法,能从治疗中获益。
中医治疗
HRMM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贫血、面黄、乏力、心慌、气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腰痛,少数发生病理性骨折,可能会误诊为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等;也有的患者会出现蛋白尿,易被误诊为肾炎。在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认为,MM疾病的发生属于阴阳气血失调、脏腑亏损,使得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热毒内蕴而导致。在治疗中,注重肝肾失调、脏虚瘀毒非常关键。所以要从调治脾胃、补益气血、清除瘀毒、滋养肝肾、清热解毒等方面入手,所选择的药方应有疏肝宣痹,搜风排泄、化瘀解毒之功效。在对脾肾进行调节治疗时,可选用地黄、枸杞、山茱萸、菟丝子、女贞子、杜仲、淫羊藿、何首乌等药材;在补益气血方面,可采用黄芪、白芍、太子参等;在解毒散结方面,可采用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山慈菇、土茯苓、猫爪草、半枝莲等;在活血化瘀方面,可选择莪术、桃红、丹参、水蛭等;柴胡、垂盆子、虎杖则可以应用在疏肝泄热中。由于不同的中药材所起到的功效不同,因此在给予患者中药治疗时,要辨证分析,分清虚实主次,有利于确定药方和药物剂量。另外,在进行辨证时,要注意分清阴虚阳虚,给予病患针对性的温阳祛寒药和滋阴清热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化痰逐瘀药及祛邪解毒药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需根据每位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适当给药,这样才能够保证治疗效果。
对于MM患者可以给予解毒活血中药,让积聚在骨髓中的热毒祛除;给予补肾壮骨中药,可以让骨髓恢复造血功能,使得骨髓再钙化。所以,在实施化疗等方式治疗的同时,可选择人参、补骨脂、白花蛇舌草、雄黄、熟地、地龙等补肾、解毒、活血壮骨中药材。临床已有研究证实,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MM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解毒壮骨中药不仅能够加强病患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以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减少骨髓瘤细胞,在加强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方面作用明显。另外,化疗会让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中药可以对抗化疗副作用,加强患者免疫功能,刺激骨髓造血,改善贫血,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病情,减轻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由于高危多发性骨髓瘤在临床的治疗难度较大,应注重日常饮食习惯。如患者大多会伴发肾功能不全,饮食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牛奶、鸡蛋等,尽量不要摄入植物蛋白,如豆浆、豆腐,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在治疗和康复期内,可以依据患者的饮食喜好,选择相应的中药与食物组成药膳,如黄芪、龙眼肉、枸杞、猪脊骨、鳝鱼等,熬制久炖后食用,可以起到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功效。
结束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的不断研究,通过解析HRMM的生活学特性、明确发生和发展因素、识别临床特征等,相信会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