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的差异探究

作者: 毛小尹 邵峰 杨洁 刘建成 步晓筠

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的差异探究0

摘要:目的 分析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20年5月~2022年5月接收的疑似新生儿溶血病标本6023例,采用微凝柱集法进行ABO、Rh(D)血型鉴定,并进行溶血3项试验,分析不同日龄、妊娠次数、不同性别、不同血型的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结果 日龄<3日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高于3~7日龄、≥7日龄新生儿(P<0.05);产妇妊娠次数≥2次的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高于妊娠1次者(P<0.05);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明显高于O-B型母子血型(P<0.05);溶血3项试验中,放散试验检测的新生儿溶血病的阳性率高于游离试验阳性率、直接试验阳性率(P<0.05)。结论 患儿日龄越小、产妇妊娠次数越高、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儿溶血病检出阳性率越高;溶血3项试验中放射试验的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较高。

关键词:ABO血型;新生儿溶血病;放散试验检;检出率

新生儿溶血病(HDN)指孕妇与胎儿血型不合,孕妇产生IgG抗体致敏胎儿或新生儿细胞发生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2]。根据流行性病学分析,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有ABO、Rh、Kell、MN,我国最为常见的为ABO溶血病,约占新生儿溶血病的80.15%;其次为RhD溶血病,约占15%[3]。新生儿溶血病多表现为肝脾大、水肿、黄疸和贫血,随着病情进展,患儿还有可能出现黄疸。因此,临床应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率[4]。现阶段,实验室可通过直抗、游离及放散3项结果检测判断新生儿是否有溶血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分析了不同胎次、日龄、性别、母婴不同血型组合及溶血3项试验的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20年5月~2022年5月接收的疑似新生儿溶血病标本6023例,男3567例,女2456例;日龄(4.18±2.09)d。

纳入标准:均为EDTA-K2抗凝血3ml;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试验期间不明原因失访或无法满足随访要求;临床资料不完整;无法配合研究。

1.2 仪器及试剂

血清学专用离心机(SC-3616低速离心机,由中国安徽中科中佳公司提供),新生儿血型检测卡(柱凝集法)、抗人球蛋白检测卡(柱凝集法)均由GRIFOLS公司提供;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盒(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戴安娜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专用离心机(Diagnostic Grifols.S.A);HH-S2数显恒温水浴锅(江苏金怡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采用自动微柱凝胶法测定,使用博讯血型卡分型系统,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自动加样。对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可采用试管法进一步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日龄阳性结果比较

日龄<3日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高于3~7日龄、≥7日龄新生儿,不同日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不同妊娠次数阳性结果比较

产妇妊娠次数≥2次的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高于妊娠1次者(P<0.05)。见表2。

2.3 不同性别阳性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2.4 不同血型组合阳性结果比较

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明显高于O-B型母子血型(P<0.05)。见表4。

2.5 溶血3项阳性结果比较

放散试验阳性率最高,为63.01%,游离试验阳性率为45.01%,直接试验阳性率为4.03%,三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5。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HDN)指孕妇与胎儿血型不合。截至2017年,国际输血协会已发现及确定了36个血型系统的320种血型系统抗原。现阶段,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有ABO、Rh、Kell、MN等系统,我国常见血型为ABO型,约占新生儿血型的86%。以往资料显示,并非所有母婴血型不合的都为新生儿溶血病[5~6]。临床上对新生儿溶血病的确诊多是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国内常见的为ABO-HDN,第一胎可发病,多发生于O型母亲所生的A型或B型新生儿,尽管当先发现病例不多,一旦发生溶血,新生儿临床症状则较严重,出生1 d内或出生几小时后容易出现黄疸,且症状加重[7]。若不进行及时治疗,极易使患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新生儿死亡。

本研究显示,日龄<3日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高于3~7日龄、≥7日龄新生儿(P<0.05)。主要是因为早期送检的新生儿血样中含有较多的致敏细胞及游离抗体,且随着时间推移,致敏红细胞及游离抗体数量日益减少,进而降低了检出率[8]。为了提高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应尽早送检标本,并尽早为患儿展开相应检验,提高诊断率[9~10]。产妇妊娠次数≥2次的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高于妊娠1次者(P<0.05)。主要是因为前一次的怀孕可能给产妇留下IgG抗体及记忆性免疫细胞,若再次接触同样的血型抗体,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抗体,最终增加ABO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率[11~12]。本研究并未发现不同性别的阳性率存在差异,可能与选择的病例相关。此外,血型O-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型O-B阳性率。可能由于A型抗原免疫原性高于B性抗原,进而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13~14]。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使得新生儿红细胞膜上抗原数量不多,加上新生儿尚未产生抗体,其抗体多来源于母体。因此,对新生儿ABO血型的鉴定仅仅做正定型,无须进行反定型。鉴定时应注意存在的弱反应[15]。新生儿溶血3项检查常见的检查方式有直抗试验、游离试验、放散试验。已有研究资料显示,直抗实验的敏感性较高,出现弱阳性,可作为鉴别诊断ABO与Rh溶血病的证据之一。游离试验则是检测新生儿血清中是否存在与红细胞不相容的ABO外的抗体,该抗体来源于母亲,若为阳性表明新生儿可能受害,游离抗体在发病24 h内进行抽样检测,其阳性率最高[16]。游离抗体试验主要证明患儿血清中是否存在游离的ABO或Rh血清IgG抗体,其游离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引起溶血,有利于溶血、换血后的效果。本研究显示放散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试验,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17]。

综上所述,患儿日龄越小、产妇妊娠次数越高、O-A型母子血型的新生儿溶血病检出阳性率越高;溶血3项试验中放射试验的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较高。

参考文献

[1] 梁振国,范贞,庞新丰,等.IgG抗体效价及亚型对母婴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2):175-178.

[2] 朱东波,吴媛媛,李东演,等.血型IgG抗体效价联合脐血溶血3项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1):76-79.

[3] 丁启洪,付谦,周红梅.ABO血型系统不同抗体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病与IgG1、IgG3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2022,46(1):130-131.

[4] 宋建,杨婷,周小芳,等.新生儿体内IgG型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2,30(2):547-551.

[5] 刘鹏,丁建娥,姜丹丹,等.血管内皮钙黏蛋白与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2,24(1):80-83.

[6] 薛松,徐诗雅,孙会丽.血清学指标及溶血三项试验对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断的价值[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14(2):312-316.

[7] 陈阳.RhD阴性孕妇的产前同种免疫分析及围产期新生儿溶血病的监测和预防[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2,24(1):42-45.

[8] 黄爱群,孙凯,陈惠红,等.新生儿ABO溶血病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22,10(1):1-5.

[9] 党创伟,李自锋,刘钊锋,等.新生儿ABO同型血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安全输血分析[J].内科,2022,17(1):102-104.

[10] 叶莉莉,孙慧谨,汪晓曼,等.微柱凝胶技术检测孕妇免疫球蛋白G效价与ABO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性科学,2021,30(9):116-119.

[11] 陈苏华.母婴ABO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相关检测指标的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1,4(14):141-142.

[12] 蒋璐茜,杜垚强,谢一唯,等.不同孕期ABO血型IgG抗体效价预测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效能比较[J].浙江医学,2020,42(22):2417-2420.

[13] 李冰雪,刘思岐.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1):5913-5915.

[14] 尹明伟,陈学军,曾智,等.母婴ABO血型不相合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新生儿溶血病确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6):663-666,670.

[15] 陈蕾,罗明,柳月霞.孕妇血清IgG抗A抗B水平检测用于早期诊断ABO-HDN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4):4062-4064.

[16] 陈卓瑶,邓秋连,黄映红,等.溶血三项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及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关系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8):1069-1072.

[17] 李红霞,汤景霖.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7):1214-12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