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 张舒 徐丹丹
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AZD)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菌药物之一,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疗效显著,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刺激和损伤、胃肠神经症状、肌肉骨骼症状、中枢神经系统中毒以及心血管系统毒性等。目前,临床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共有9个国家和地区列入《中国儿童和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其中6个国家已将其列为儿童、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的一线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预防细菌感染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FOX)、环丙沙星(CY)、莫西沙星(M)等。但近些年,该分类有新的变化,如氟喹诺酮类已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案,而是与其他抗菌治疗药物联合应用。临床上氟喹诺酮类药物还可以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抗生素的替代品,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选择。根据我国医疗实践发现,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呼吸疾病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抗菌药物,已成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物,在抗生素治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逐渐增多,氟喹诺酮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肝功能异常综合征、呼吸抑制、肾脏损害等毒性反应。因此,临床应当高度重视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
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及蛋白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减轻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促进炎症介质释放,从而有效控制感染,促进患者恢复。由于其可直接接触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造成生物膜破坏和细胞膜损伤而引起炎性反应,并对组织造成破坏,同时使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而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物质。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和肾功能不全、周围神经病变等。故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条件以及疗程要求,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不能自行停药、滥用药等,特别应注意小儿的用药问题,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
2安全性评价
氟喹诺酮类药物,特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 AZD中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其毒性效应较强,以及药物与机体内环境代谢功能紊乱、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等原因,目前在我国仍是最主要的致残风险来源。因此,对此类药物安全评价成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3.4%。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分为3个时期:①口服给药时期(包括开始用药);②片剂给药时期;③口服剂型给药时期。不同剂型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口服剂型方面,CY、MM为典型代表不良反应,但是在我国临床上却并不常见。据统计,2014年我国共报告244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病例报告,占全部报告病例数的43%,其中胃肠神经反应(56%)、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周围神经炎、中枢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症状)是主要死因。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则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
3用药提示
目前,临床上大多数氟喹诺酮类药物仅作为预防用药(主要为预防流感、肺炎等),患者自行用药或停药后病情往往复发。因此,用药前应注意观察患者所服用药品名称是否含有该成分字样。用药期间需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老年患者来说,临床上经常用药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其不良反应越严重。因此老年患者应密切观察服用药物时是否有呼吸困难、肌无力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对氟噻诺酶缺乏者,应尽量避免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若长期应用,建议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及时停药,并进行补液。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肝功能损害,应及时停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肾功能不全者、心血管系统安全风险高者慎用。对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系统损害的患者应在服药后3 d内或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用药时间,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避免用药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肾功能不全是该药发生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健康,临床应定期进行肾功能、电解质检查;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心率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如果发现应及时停药并做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尤其伴有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下,不能使用氟喹诺酮抗菌素,需更换其他抗菌素或联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者,必须严格遵守用法用量、持续时间、治疗疗程和用药方法。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谨慎使用氟喹诺酮类(尤其是在心血管毒性方面)类药物,以免产生严重后果。另外,有过严重不良反应史或存在心脏毒性的患者也不建议用药,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应避免联合应用这类药物。下面根据本院门诊160例患者服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与时间的关系。见表1。
4讨论
4.1 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危险因素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心脏毒性,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作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一是药物诱导窦房结部位血管收缩,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二是氟喹诺酮类药物通过心肌细胞膜及周围神经传导时干扰窦房结血管收缩;三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窦房结扩张、心肌耗氧量增加及心肌耗氧量增多,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四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促进心肌细胞钙丢失从而导致心肌坏死。此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心脏毒性还与剂量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用药剂量、血药浓度、心率、呼吸频率和呼吸窘迫率等参数。在不能控制上述参数时可考虑停用该药物。此外,还有学者研究发现,使用大剂量和长期口服氟喹诺酮类药,其心脏毒性可能增加50%。建议患者在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使用和监测心率、呼吸深度、收缩压等生命体征;如发现心脏异常迹象及时停药并及时就诊。
4.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选用原则
肠炎及泌尿道感染应首选诺氟沙星。伤寒以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较好。绿脓杆菌泌尿及呼吸道感染应首选环丙沙星,但它不宜作为院外患者球菌性肺炎的首选。低白细胞血症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要预防用药,可选用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氟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时,如败血症、腹膜炎、重症肺炎等均以静脉给药为宜,病情基本控制后可改为口服给药。
4.3 注意事项
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期间,患者若出现呼吸抑制现象应注意监测呼吸频率,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必要时需监测血药浓度。患者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饮酒,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与酒精混合形成具有更强致敏性的药物。服药期间,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喘等不良反应,定期观察患者心率波动情况。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合理调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4.4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治疗
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既往病史、近期病情及用药特点,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适合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严重感染者,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后逐渐加量直至停止服药;对一般感染者,可考虑对其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用药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革兰阴性菌引起的疾病,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心动过速等。为了有效避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需及时评估氟喹诺酮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于易发生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制定、药物减量及调整用药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开展关于氟喹诺酮类新药的安全性研究,目前该领域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善:大部分医生对氟喹诺酮类药效成分不熟悉,或对氟喹诺灵有过敏情况;部分医生缺乏专业知识和药品知识,如口服给药方法选择不正确(如胃肠道、肾脏等)、用药不合理等;未建立严格用药管理制度如患者合理用药信息告知制度等。临床应建立规范的用药管理制度和指导合理用药机制,加大安全用药教育与宣传力度,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临床治疗耐菌感染的重要选择,该类药物与抗菌药联用是感染治疗领域的新趋势。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上市将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生机,但目前我国氟喹诺酮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对于该类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及不良反应监测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规范及技术规范,并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国各大医院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亦有较好认知程度及掌握程度。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其用药剂量、疗程和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当出现临床上症状体征及临床表现与本类药品说明书所载内容不一致时,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联合用药有效治疗;同时注意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项目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综上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市面上关于如何安全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并不多,导致该类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缓慢也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做好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及评价工作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谭颖华,梁柱红,张庆兰.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6(14):43-44.
[2] 刘珊珊,肖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9,35(2):290-292.
[3] 韩爽.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20):85-86.
[4] 殷娟英.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J].海峡药学,2019,21(2):133-134.
[5] 李萌,刘玉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J].哈尔滨医药,2019,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