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 董红焕 熊立新 程思佳

3.0T磁共振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价值探讨0

摘要: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成像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3.0T磁共振检查,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3.0T磁共振检查的漏诊、误诊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关节镜检查和3.0T磁共振检查显示全层撕裂肌腱者分别为26例、24例,部分撕裂肌腱者分别为13例、12例;3.0T磁共振检查灵敏度92.31%(36/39)、特异度66.67%(4/6)、准确性86.67%(39/45),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均有一致性(P>0.05);漏诊率16.67%(1/6)、误诊率10.26%(4/39)。结论 3.0T磁共振检查诊断肩袖损伤准确性较高,且漏诊和误诊情况少,诊断效能较高。

关键词:3.0T磁共振;肩袖损伤;临床诊断

肩袖损伤是造成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病,肩袖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重要保障,一旦受到损伤,会引起剧烈痛感,并对患者肩袖功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致使肩关节稳定性不断下降[1~2]。肩袖损伤通常会表现出肩袖肌腱位置撕裂,在肩前方和外侧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且这种疼痛在夜间尤为显著,不仅会导致患者肩关节运动受到限制,还会对患者情绪造成负面影响,给其身心带来巨大痛苦,进而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致使其生活质量不断降低[3~4]。肩袖损伤早期诊断是保证后续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X线和CT诊断均能够有效鉴别肩袖损伤,但是在软组织检查中的分辨率不佳。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检查技术逐渐完善,具有无辐射、分辨率高、能够多平面扫描等优势,在肩袖损伤的临床诊断中有着明显优势[5]。高场强磁共振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3.0T磁共振成像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3.0T磁共振检查,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41.68±4.63)岁;发病时间4个月~4年;关节镜手术检查与3.0T磁共振检查的间隔时间最短1 d,最长6 d,平均间隔时间(3.09±1.20)d。所有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损伤部位:左肩10例、右肩35例。

纳入标准:均符合关节镜手术指征;临床资料无缺失;医护人员向其说明试验内容及可能存在风险后,患者愿意配合并签字。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患者不具备自主意识,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中途退出。

1.2 方法

关节镜检查: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处理,将其体位调整为侧卧位,常规关节镜入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完成,所有患者均需要采取修复法手术,将术中关节镜检查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3.0T磁共振检查:使用GE Signa 750 3.0T MR扫描仪,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体位,使两侧肩部保持水平,尽可能使肩关节与床中线相接近,叮嘱患者尽量放松肩部,在检查过程中,应当避免移动患者,防止出现伪影,导致图像质量不佳。对患者采取常规序列扫描,包括横轴位定位线与肱骨干保持90°(从肩关节上方到肱骨外科颈下缘)、斜冠状位与冈上肌长轴保持平行(从喙突尖到肩胛冈后方)、斜矢状位与冈上肌长轴保持90°(从肱骨外侧到肩关节窝)。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压脂序列(TR/TE=3000/85 ms)、梯度回波序列GRE-T1WI(TR/TE=120/4 ms)、质子压脂PDFS序列(TR/TE=3000/15 ms)、斜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R/TE=500/15 ms)、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压脂序列(TR/TE=3500/80 ms),层厚、层距分别为4 mm、0.5 mm、矩阵256 mm×256 mm、FOV18 cm、NEX2。

1.3 观察指标

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3.0T磁共振检查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估,分析其诊断漏诊和误诊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0T磁共振诊断结果

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45例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全层撕裂肌腱、部分撕裂肌腱分别为26例、13例;3.0T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全层撕裂肌腱、部分撕裂肌腱分别为24例、12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2.31%(36/39)、66.67%(4/6)、86.67%(39/45),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16.67%(1/6)、10.26%(4/39),两种检查方式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3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而肩关节的稳定需要依赖于肩袖,肩袖是肩关节、三角肌下、肩峰下滑囊间机械屏障的重要部位,是维持肩关节运动的关键。肩袖主要是由四块肌腱构成,即为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肩袖损伤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为完全撕裂和部分撕裂,其中部分撕裂又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关节面型、肌腱内型和滑囊面型。肩袖损伤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外伤、运动方式不当、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出现发生肩袖损伤后,患者进行肩关节活动时会伴随着较为剧烈的痛感,同时肩关节的稳定功能遭到破坏,极易对肱骨头及其周围骨性结构产生碰撞作用,对神经组织、关节囊、血管等造成损伤,致使患者出现活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从而使其生活质量不断下降[6]。肩袖损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治疗,如果病情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冈上肌损伤会累及冈下肌等组织,使得撕裂程度加重,进而影响预后。

肩袖损伤通常发生于需要肩关节极度外展的反复运动中,损伤肌腱以冈上肌、冈下肌和肩胛下肌最为多见,而小圆肌则相对少见。但不论是何种结构损伤,均会使患者出现疼痛、无力和活动受限等现象,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7]。肩袖损伤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是为了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在术前需要完善相关检查,确定患者的损伤分型,明确其属于全层撕裂还是部分撕裂,然后根据撕裂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从而充分发挥疗效[8]。目前,肩袖损伤诊断的金标准为关节镜检查。关节镜是一个直径约5 mm的棒状关节器械,能够通过关节镜清晰观测到关节内部结构,从而诊断关节的撕裂程度和形态,但这属于有创检查方式,在高血压、糖尿病、手术耐受度差等患者中并不适用,导致其诊断受到较大的局限性[9]。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T诊断在肩袖损伤中逐渐应用广泛,这种检查方式能够获取清晰图像,扫描所需时间段,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均有着良好的诊断效果。但CT检查在肩袖损伤的诊断中,无法确定肩袖全层撕裂状态下浸润程度和回缩程度,并且也无法有效判断肩袖关节损伤患者关节腔积液或骨质改变情况,导致诊断的漏诊和误诊情况频发,大幅度降低了诊断准确性,不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10]。

MRI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根据所释放出的能量,能够观察到物质内部中不同结构环境中出现的不同衰弱情况,然后通过外加梯度的磁场,对发射出的电磁波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得知这种物体构成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目前,这种技术在人体内部结构具体成像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诊断工具,为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磁共振成像检查与关节镜检查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检查方式不属于侵入性检查方式,并且安全无辐射,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切面对人体组织进行扫描显像,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图像,大幅度提升了诊断准确性,并且适用范围更广。与CT检查相比较,采用磁共振检查不需要注射含碘类造影剂,并未无电离辐射,能够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等多方位进行成像。

本研究结果显示,关节镜检查和3.0T磁共振检查显示全层撕裂肌腱者分别为26例、24例,部分撕裂肌腱者分别为13例、12例;3.0T磁共振检查灵敏度92.31%(36/39)、特异度66.67%(4/6)、准确性86.67%(39/45),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均有一致性(P>0.05);漏诊率16.67%(1/6)、误诊率10.26%(4/39)。表明在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30.TMRI检查能够作为该病的首选诊断方式,可准确鉴别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两种撕裂的图像显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全层撕裂患者,MRI图像显示肌腱部位存在着局部缺损情况,并且T2WI影像表现出高信号贯穿现象;而对于部分撕裂患者而言,显示肩袖组织形态发生变化,呈现出变细现象,并且存在液体或不规则信号,在肌腱的内部位置,出现了部分缺损现象,T2WI表现出高信号。因此,在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MRI诊断,在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的信号和影像体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能够有效鉴别疾病。

但是在实际诊断中,MRI诊断仍会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在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漏诊,所有患者的撕裂位置均处于冈上肌,这些患者为肩袖巨大撕裂,在病灶的周围部位,存在着明显的血肿情况,正是在此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漏诊情况发生。本次研究还出现了1例误诊,分析其发生原因,与患者钙化范围较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为钙化低信号,故将这例患者诊断为肌腱炎,从而造成误诊。本次研究中漏诊率为16.67%,与临床既往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与患者个体化差异有关。因此,为了降低漏诊现象,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可结合其他诊断方式,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肩袖损伤采取3.0T磁共振诊断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降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研究结果容易受到样本量、个体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后续研究中,为了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扩大样本量,重视个体化差异,必要情况下可结合多种检查方式进行共同诊断,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超.3.0T MRI在肩袖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3):154-155.

[2] 李彩霞.常规磁共振检查对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1):1570-1571.

[3] 王玉.诊断肩袖损伤应用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8):1-2.

[4] 汪亮,张春艳,胡刚.探究常规MR检查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7):207-208.

[5] 袁红梅,蒲劲松,岳文胜,等.超声与MRI在肩袖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3):148-151,156.

[6] 刘健.肩袖损伤的MRI检查技术应用及临床优势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2):131-133.

[7] 蒋广亮,朱珠华,陈晶,等.MRI影像指标与肩袖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短期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放射学实践,2021,36(9):1133-1136.

[8] 王晓纯.1.5T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124-125.

[9] 库磊,张忠民,晏杰,等.分析磁共振肩关节造影(MRA)检查在肩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94):677-678.

[10] 王逸乐,陈先进,钱利海.超声与磁共振在中老年部分肩袖损伤诊断中的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135-13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