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分析

作者: 黄锦佩 李锦棠 陈建军 彭志晖 陶勇

输尿管镜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分析0

摘要:目的 探究输尿管镜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9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参照组单纯应用输尿管镜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效果、术中情况、术后指标、治疗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输尿管镜基础上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可有效降低结石上移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疼痛轻,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镜;N-Trap拦截网;结石上移

输尿管结石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水平进步,输尿管结石治疗形式也愈加多样,手术治疗逐渐向高效、微创方向发展,常见的手术方案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等。输尿管镜碎石术的碎石效果显著,且具有微创特征,能够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1]。但是该手术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易造成结石上移,碎石能量推动、灌注压力、结石所在部位等均为诱发结石上移的潜在风险。为避免结石上移影响碎石、取石效果,临床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干预手段[2]。本研究旨在探讨输尿管镜联合N-Trap拦截网应用于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9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参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48.23±2.70)岁。试验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48.19±2.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术前无感染;知情本研究。剔除标准:需行双侧碎石;输尿管严重狭窄;术前结石已经上移至肾盂。

1.2 方法

输尿管镜治疗:嘱咐患者保持头高足低位,行术前常规准备,予以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将输尿管镜置入膀胱内,利用输尿管镜视野,对输尿管口位置进行寻找。再于输尿管内插入斑马导丝,按照导丝方向送入输尿管镜,确保进镜位置。针对输尿管口、输尿管局部内径相对较小的情况,需借助气囊扩张器进行扩张,观察结石、输尿管紧密情况。在不存在缝隙情况下,将钬激光光纤置入。选择于输尿管管壁处邻近位置,借助于低能量作用,打通通路。

试验组:针对间隙情况,借助输尿管镜操作孔置入N-Trap拦截网,拦截网以此间隙为通过渠道,达到结石位置后将网篮张开,并进行牵拉处理。选择结石近端位置对结石进行固定,然后使用钬激光光纤进行碎石,确保结石大小在3~4 mm以下。完成碎石后,借助于网篮将稍大的结石自输尿管收至膀胱。参照组:不使用N-trap拦截网,发现结石后直接利用钬激光开展碎石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留置5F双J管、尿管,行抗感染治疗。术后1~2 d将尿管拔除。术后1个月复查CT,了解结石排出情况。根据患者恢复程度拔出双J管。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碎石成功、结石上移、结石残留率。(2)术中情况:取石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等。(3)术后指标: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测定,分数最高10分,最低0分,分值大提示痛感明显;记录住院时间。(4)并发症。(5)治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碎石成功率高于参照组,结石上移率、结石残留率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中取石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参照组优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治疗满意度为95.83%,高于参照组的8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泌尿系结石较为常见,会导致诸多伴随症状[3],不仅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还影响其生活质量[4]。虽然临床治疗结石病有多种手段,但均存在复发率较高的问题,导致患者受到双重伤害,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5]。输尿管嵌顿结石在泌尿系结石中较为多见,是指结石停留在同一位置,时间超过2个月,使输尿管发生阻塞,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还会诱发肾积水、尿路感染等[6~7],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丧失。输尿管结石横向直径较输尿管口径更长。另外,输尿管结石存在诸多普遍特征,即体积较大、形状无规律、密度均匀度差等,输尿管被阻塞率高,肾积水、肾盂积水发生风险大。输尿管镜碎石术在临床发展迅速,并取得显著效果。

现阶段,该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输尿管结石治疗的标准手段,尤其是输尿管软硬镜的应用,使其应用范围得到扩展,并为输尿管结石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具体碎石过程中,在灌注压力、碎石能量等作用下,输尿管、肾盂等解剖结构被冲击,可增加结石上移发生率,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结石进入肾盂,增加取石难度。相关统计发现,予以输尿管结石患者传统输尿管镜取石术,结石移位率约39%[8]。而联合钬激光碎石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手碎石效果。钬激光属于脉冲式近红外线激光的一种,波长为2140 nm。光束的主要特征即具有浅组织穿透深度,且兼具高能脉冲特点,可提高碎石成功率。不仅如此,钬激光在切割软组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针对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的患者,采取钬激光碎石术能够取得良好的结石清除效果。与气压弹道碎石、超声碎石相比,钬激光碎石术推动结石的力量最小,借助N-Trap拦截网,还可避免结石发生移位,便于碎石后进行取石。

N-Trap阻石网篮的主要材料为镍钛合,编织线涵盖内部钢丝、外部导管,将其打开后呈伞状结构,约7 mm,总长度、手柄直径依次为145 mm、2.8F。N-Trap阻石网篮网孔的直径小于2 mm,中心网孔直径不足1 mm,当其完全张开时,直径能够达到7 mm,使得结石上移难度增加。同时,在压力保护装置下,若术中阻石篮达到压力阈值,则其能够对结石进行自行翻转、释放,可最大程度上降低输尿管损伤风险。临床研究发现,予以输尿管结石患者输尿管镜联合N-Trap拦截网方案,患者结石清除率高达95.12%,结石移位率仅有2.44%。由此可见,该干预方案利于降低结石移位率,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取石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减少,降低输尿管壁损伤风险,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输尿管取石术后,患者会伴有程度不一的痛感。究其原因,与结石、手术操作损伤输尿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在机械刺激情况下,输尿管发生痉挛的风险增加。N-Trap拦截网形状与弯曲的曲棍球杆相抵,材料质地柔软,并且存在优异的延展性,将其应用于术中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操作,减轻输尿管痉挛状态,从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进镜时应尽可能确保患者处于头高足低,降低灌注压力,避免未观察到结石、未放置拦截网前已经出现结石上移情况;针对结石嵌顿严重,且拦截网难以通过者,可预先以低能低频钬激光处理结石边缘,间隙增宽后再将拦截网置入其中;拦截网置入成功后,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灌注水压,并确保视野清楚,目的是防止碎石期间将拦截网、输尿管壁等损伤,避免术中出血,增加手术难度;术后需开展辅助治疗,进一步提高结石清除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输尿管镜基础上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可有效降低结石上移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疼痛轻,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彭轶辉,沈国球,潘铁军,等.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0,34(3):176-179.

[2] 陆国樑,王大伟,邵远.输尿管镜结合N-trap拦截网篮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经验分析[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9(2):242-244.

[3] 陈昊,杨科.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N-Trap拦截网在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7,21(3):226-229.

[4] 李康乐,朱要辉,柳应旭.封堵器碎石术+输尿管镜下HLL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6):2778-2780.

[5] 李康乐,朱要辉,柳应旭.封堵器碎石术+输尿管镜下HLL对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6):2778-2780.

[6] 钟永福,周亚林,曾卿,等.输尿管镜联合拦截网篮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35):94-96.

[7] 吴俊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4):4944-4945.

[8] 李艳军.输尿管镜联合N-Trap阻石篮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0,33(5):1175-117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