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杜彩艳 边晓瑜
摘要:目的 探究穴位按摩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58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护理,比较两组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风偏瘫患者实行穴位按摩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中风偏瘫;穴位按摩;负面情绪;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中风患者气虚血瘀,可出现阴虚症状,从而引发偏瘫,加上过度担心自身疾病及治疗后偏瘫恢复情况,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不利于各项身体功能恢复[1]。穴位按摩可刺激患者腧穴,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整患者身体机能[2~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按摩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58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29例)。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52~79岁,平均(64.25±2.73)岁。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4.42±2.9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指导患者循序渐进接受床上锻炼、离床锻炼、自主翻身,嘱咐患者反复握拳、松手,给予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干预,针对失语患者可对其提供语言训练。加强用药指导,确保患者合理用药。指导患者营养摄入均衡,饮食清淡健康,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此外,保持良好的病房环境,确保温湿度适宜,增加患者舒适感;指导患者家属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为患者提供家庭关怀;同时予以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避免肺部感染。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穴位按摩护理
选择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八邪、迎香穴等穴位,患者呈仰卧位,按摩前全身放松,采用指按法,根据患者接受程度、疾病发生情况,循序渐进增加按摩力度,刺激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 s,重复3次。针对下肢穴位,可通过指按法予以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 s,后以滚法、揉法由远至近为患者实行穴位按摩,按摩力度应由轻至重,按摩时间以15 min为最佳,2次/d。以专业手法刺激患者大肠俞、天枢、支沟、商阳等穴位,每次2~3 min。推拿患者手阳明、大肠经,由肩髃沿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推至商阳,每次5~10 min,预防便秘。刺激患者风池、风府、金津、廉泉、太冲等穴,每次1~2 min,预防患者出现吞咽障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良情绪、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1)不良情绪:采用SAS、SDS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最终分值与护理效果成反比。(2)生活质量:以GQOLI-74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共分为4项,满分均为100分,各项分值均与护理效果成正比。(3)并发症发生率。(4)神经缺损情况:采用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共分为11项,每项0~9分,分值与护理效果成反比。(5)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分值与护理效果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情绪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神经缺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中风偏瘫主要因为中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导致患者同侧上、下肢出现瘫痪[5],在临床治疗基础上需积极接受康复训练等干预。但中风偏瘫患者易发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丧失兴趣[6],严重者甚至出现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影响治疗效果[7]。中医认为抑郁属“郁症”范畴,与情志失调有关,多表现为七情不疏、郁结成疾等[8]。中风偏瘫伴抑郁可使患者气血瘀滞不畅,致使其神志失清,临床表现为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喜怒无常等,且不良情绪的发生会影响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依从性,进而影响预后。
穴位按摩为中医常见治疗方式,采取科学手法对患者穴位予以刺激,疏通经络,调整患者身体机能,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改善病症。此外,按摩还能透过皮肤表面对脏器予以刺激,起到调节身体的目的。经络为气血运行所在,主要影响人体气血循环,辅助上下沟通,使各个脏器之间形成关联性。外邪侵袭患者皮肤表面时,也能于经络传入患者内脏。故对患者皮肤表面穴位予以刺激的过程中,也能对患者脏腑产生影响。因此,采用穴位按摩方式予以刺激,能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可调节患者脏腑功能,并刺激人体各项机能,提升患者抵抗力,达到治疗与保健作用。此外,穴位按摩护理还能起到行气活血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按摩护理可改善患者偏瘫程度,缓解不良情绪。穴位按摩以《黄帝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原则相契合,对患者足三里等穴位予以刺激,以按、滚、揉、拿等方式轻重结合,注重对患者气血的调节,疏通经络,进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人体阳明经为多血多气之脉,刺激阳明经穴位可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疏通气血,滋养筋脉,滑利四肢关节,有助于恢复机体功能。同时,刺激中风偏瘫患者阳明经穴位,还能引发患者中枢神经环路联系,促进患肢运动,使其肌肉收缩,兴奋运动神经细胞,提升患者运动功能。此外,按摩可使血管扩张,提升血液流速,减小外周阻力,加速患者局部血循环,改善偏瘫软组织缺血缺氧状况;刺激风池、风府、金津、廉泉、太冲等穴位,可避免患者发生吞咽困难、便秘等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对中风偏瘫患者实行穴位按摩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徐欢玲,周燕群.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22,31(2):108-109.
[2] 董燕鸿,刘芹,李洪,等.手足十二穴按摩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5):2784-2789.
[3] 王汝玲,吴玫玫,章芳,等.穴位按摩联合家庭护理干预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4):96-99.
[4] 何微,丁美晖,汪峰.太极拳猫步锻炼联合穴位按摩改善中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2):193-196.
[5] 郭喆,权元鼎.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对老年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甘肃科技,2021,37(21):132-134.
[6] 陈艳萍.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偏瘫康复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2):106-108.
[7] 丁伯香,王红梅,高晓梅.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20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20,52(6):42-44.
[8] 谢敏,陈伟,周小炫,等.电子灸联合乙哌立松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