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的优势

作者: 李玉花 王博禹 陈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部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一旦发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四肢不协调等情况,最终导致偏瘫,丧失基本自理能力,不仅对患者个人、家庭、社会等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也增加了临床医护人员治疗及康复的难度。 临床上,通常对脑卒中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内科治疗措施,如颅内降压、控制血压、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以及并发症等。虽然经常规治疗后,患者病情可得到有效缓解,但依旧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因此,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治疗,保障最佳疗效。

康复治疗越早越好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障碍指患病后出现的相关障碍,如行为、语言等功能异常等,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第一次障碍。继发性障碍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未得到有效运动,使得四肢出现肌肉萎缩、浮肿、关节畸形等,也被称为第二次障碍。

以往认为,脑卒中患者需要先治疗后康复,即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后进行康复。但随着近年来对脑卒中及其康复手段不断的深入研究,发现康复治疗在患者发病初期就需要积极展开,且必须与治疗同步进行。急性期与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感觉信号,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增强脑组织再灌注及脑血流的改善,对神经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进一步损伤。此外,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可避免或降低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率,如压疮、 肌肉萎缩、关节疼痛、关节挛缩等, 并可缩短康复疗程,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有相关研究指出,越早对脑卒中患者展开康复治疗,效果越佳,相应致残率会越低,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急性期的第1天,就应对患者的肢体关节进行保护,同时选择合适的患肢摆放体位,最大限度保护关节,避免进一步损伤。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各项指标,待其生命体征稳定,未见偏瘫、 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后48 h,展开动态康复治疗。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脑卒中患者在12周内完成功能恢复的占比为95%,日常生活能力可在病后6周内达到最佳效果的占比为80%。若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配合度差,或急于求成,超负荷运动,容易导致局部肌肉拉伤,引起下肢疼痛、异位骨化等情况,被称为误用综合征。而一旦患者出现继发性障碍,便会增加康复治疗难度,极易引发患者抵触、烦躁等负面情绪,降低依从度,影响整体康复效果与质量,显著增加致残率。因此,患者循序渐进、科学有效地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利于减少继发性障碍的发生率。

早期康复治疗的原理

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及综合抢救手段的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经得到显著降低。但如何保障最佳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往临床上选择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但是效果一般,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影响整体疗效。而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学习过程,是影响大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损伤的大脑在恢复过程中,存在不同于再生的其他恢复机制。通过环境刺激恢复大脑功能重建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而功能恢复训练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运动疗法,使得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发生变化,重新产生神经通路,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周围网样的突触联系中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从而将丧失的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运作,这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

早期康复治疗内容

很多人认为,康复治疗就是手足训练。其实不然,若只对患者实施手足训练,而忽略心理疏导,会影响患者正常回归社会。多数患者为了尽早恢复肢体、语言等功能,会随意增加训练量,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会对机体造成进一步损伤,有可能导致早期康复训练功亏一篑。患者必须严格听从医嘱,认真按照康复医师的指导实施科学训练。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会因担心落下终身残疾而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护理及康复效果。这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消除患者顾虑,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积极性。还可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案例,提高康复信心。

健康指导

结合视频、图文等方式,向患者普及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告知治疗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使其能够积极配合。主要训练项目包括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骨盆上举训练、床上运动训练、起坐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语言障碍训练。

中医治疗

可根据患者具体病症,选择穴位按摩、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可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此外,良好的机体康复不仅在于患者积极配合、遵循医嘱,也在于患者如何度过整个康复治疗周期,包括夜间睡眠的体位选择,这需要家属、主治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康复医师等参与其中。

典型案例分享

某患者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7 d于2022年9月入院,诊断为脑梗死恢复期。其中,功能诊断为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诊断为ADL中度缺陷。对此,笔者对该患者实行了脑卒中系统化的早期干预措施,训练内容包括上肢功能训练、腕关节训练、躯干训练、下肢运动训练、踝关节伸屈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等。在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患者ADL功能恢复至轻度障碍水平。之所以早期康复可改善日常活动功能,主要是通过诸多康复手段,利用牵拉、保持、负重及挤压对患者机体的感受器产生刺激,使大脑皮层能够不断受到本体感觉冲动,促进半暗带区域内处于“无功能”状态的神经元细胞逐步活化,最终促进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实,脑卒中患者发生偏瘫,并不是因某块肌力下降或丧失,而是支配肌肉运动的特定神经受到了损伤。进行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发挥“神经促通”的效果,利于患侧肢体功能的转归。本例患者出院后,仍需要家属在家中积极对患者进行肢体活动训练,以巩固康复效果。

上一篇: 手术麻醉那些事儿
下一篇: 心绞痛的防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