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

作者: 王梦琦

心脏康复指的是利用行为、心理与社会活动的综合训练,优化心血管功能,使患者最终达到适应生活、工作、学习与娱乐的理想状态。同时也强调对其他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

心脏康复的3个阶段

住院期

住院期间的心脏康复护理重点在于自我护理。减少绝对卧床时间,从病床四肢被动到主动活动的过渡,结合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与进度决定并调整运动处方,期间严格遵守适应证与禁忌证;康复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陪同,准备好应急药物与设备,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出院早期

该阶段主要强调运动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进一步强化住院期间的自我护理观念,并将运动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中,消除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护理主要结合患者实际康复情况进行一对一教育咨询,内容以运动训练、饮食管理、心理疏导、安全控制、压力管理与职业恢复为主,医务人员与护理人员全程参与,保证护理效果。

恢复阶段

该阶段的患者已经能够初步掌握行为动作。而护理的关键内容在于强化患者康复理念,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引导患者形成的正确生活习惯,减少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强化康复护理持续时间与护理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方法

运动护理

运动护理是心脏康复患者护理的核心,分期护理目标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院内康复:减少绝对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运动能力达到三级运动耐量,能够适应家庭生活。第二阶段为院外早期康复: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轻度家务劳动及娱乐活动,运动能力达到六级运动耐量,提升生活质量。第三阶段为院外长期康复: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在患者病情稳定,无胸痛、无新发生的心衰现象、无新心律失常现象后开始运动护理。基本内容包括:(1)关节运动训练。原则上要以近位关节到远位关节,但上肢活动会影响胸口切口,因此要引导患者从下肢远端开始运动训练。最开始的活动量与动作尺度不宜过大,以患者无疲劳感为宜。如下肢有输液时,不宜做关节运动。(2)呼吸运动。在患者脱离呼吸机后,为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要进行适当的呼吸运动和咯痰训练,运动方式主要为深呼吸、吹气球、呼吸训练器辅助呼吸等。在胸口刀口较深较大的情况下,可穿戴弹性背心以保护刀口。(3)步行训练护理。在经过以上运动护理后,患者可在病床上实现自主起坐,并开展吃饭、喝水、洗脸、刷牙等日常活动。在恢复期间进行地下步行活动训练护理,步骤依次为坐起、站立、扶床行走、室内移动。待患者出院后,仍需重复以上步行训练。在患者熟悉步行后,可增加运动量与运动尺度,由最初的室内步行到室外步行,增加爬楼梯、快速行走等运动训练内容;待刀口愈合后,进行小幅度的扩胸运动训练。

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需谨慎,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全程陪同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运动期间出汗少,无呼吸不畅与呼吸急促,可正常对话。(2)运动结束无明显疲劳感,心率在休息10 min后恢复正常。(3)运动后心情愉悦,食欲与睡眠保持良好。(4)运动产生的肌肉酸痛可在短暂休息消失。如运动结束后心率在20 min内没有恢复正常,或者感受到明显的疲劳,出现心慌、食欲不佳、睡眠质量降低等问题,都属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

饮食护理

合理科学的饮食结构与搭配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心脏康复患者的营养问题主要包括营养过剩、营养不良、营养失衡等,涉及的营养因素包括总能量、脂肪(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如何开展饮食护理呢?

少盐多钾

盐分摄入量与心脏负荷有着直接关系。日常饮食中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不利于心脏康复。因此,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关注食物的含盐量,不仅在做饭时减少食用盐的使用量,同时需控制食用酱油、泡菜、罐头、火腿、腌肉等钠含量高的食物。另外,钾、钙元素能够有效减少钠盐对患者身体的危险,起到保护心血管功能、预防心脏病的作用。因此,心脏康复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可加大钾、钙元素的摄入,适当多吃豆类及其制品、橘子等。

少糖少脂多蔬菜

心脏康复患者的危险因素类型较多,比如高血脂、高血糖。因此,心脏康复患者在饮食中要减少糖类、脂肪的摄入,少吃淀粉类、油炸食物,以及红烧肉、奶油制品、巧克力、奶茶等;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卵等;尽量食用植物油,减少动物油的使用。为保证日常能量供给,可在保证血脂达标的基础上,食用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少食多餐

暴饮暴食会增加心脏负担,严重影响心脏疾病患者的康复。学会三餐做减法,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

危险因素的护理

在康复训练期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与饮食习惯,结合自身身体情况定期检查血糖、血脂。建议每隔1~3 个月检测血脂五项。对有烟瘾的患者进行戒烟护理训练;对于需要药物辅助的患者,护理人员在与医生沟通后可采用。做好药物依从性的管理,监督患者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调药或停药。

心理护理

心脏康复患者往往伴随精神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此时需做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观察与询问的方式,了解患者的一般情绪反应,评估焦虑、抑郁情绪,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心理护理措施。常见的心脏康复患者心理护理方法包括:(1)支持性心理帮助,如认知行为治疗、运动疗法。(2)放松训练与生物反馈技术。前者以散心、谈话等方式为主;后者适用于信任器械治疗以及对“谈话治疗”持怀疑态度的患者。

结语

总的来说,在心脏疾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护理方法,增强护理效果,注意运动护理、饮食护理、危险因素护理与心理护理的日常结合,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