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高海
摘要:目的 分析CT增强扫描在肝癌和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 以医院2019年8月~2021年2月收治的38例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其术前进行CT增强扫描,分析两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区别。结果 肝癌和肝血管瘤进行CT增强扫描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2.10%、93.75%,这与手术病理结果相一致,且差异不显著(P>0.05);肝癌和肝血管瘤在密度、形态、类型、边界以及强化程度等特征方面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增强扫描可有效鉴别诊断肝癌和肝血管瘤,二者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肝癌;肝血管瘤;CT增强扫描;诊断效果
肝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但是大部分专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肝血管瘤属于一种常见的肝脏肿瘤,该病一般属于良性,转变为恶性的概率较低,但是若长时间的没有控制和治疗,会造成胃肠道方面的疾病,甚至出现休克或者出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1]。现阶段,临床上在肝癌和肝血管瘤这两种疾病的研究上没有绝对性的界限,肝癌存在早期隐匿性强、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等特点,因此,需要及早进行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以便控制病情。临床上采用CT增强扫描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属于现阶段广泛使用的一种诊断手段,其优势在于可仔细对病灶发展情况进行观察,扫描速度快,分辨力高等,可准确对疾病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CT增强扫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区别。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9年8月~2021年2月收治的38例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其中38例肝癌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26±3.09)岁;平均体重(63.29±2.42)kg;平均病程(6.02±1.34)月。32例肝血管瘤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16±3.12)岁;平均体重(63.30±2.56)kg;平均病程(6.05±1.31)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参考肝癌和肝血管瘤相关资料以及临床手术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肝癌或者是肝血管瘤;临床资料没有缺失;均符合CT增强扫描的指征;无其他恶性肿瘤;治疗依从性高;经伦理委员会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存在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存在脏器严重慢性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叮嘱患者检查之前禁食4~6 h,检查前半小时引用100 ml水,检查前再饮用200 ml水,确保患者胃肠道处于充盈状态,检查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以便检查的顺利完成。
仪器是美国GE公司的螺旋CT诊断仪。首先对肝脏全部范围进行平扫,设施相应的参数是窗宽数值是160 Hu,薄层扫描局部厚度是5 mm,层距和层厚均为10 mm,窗位数值是40 Hu,之后进行增强扫描,将碘海醇80 ml静脉注入肘静脉,控制注入速率是25 ml/s,待30 s后进行肝动脉期扫描,60 s后进行肝门静脉期扫描,120 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同时上传所有图像至工作站进行相关处理,要求选择两种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医师阅片,主要对病灶大小、密度以及位置等进行仔细观察,若是存在分歧可再邀请第3位医师进行讨论后给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肝癌和肝血管瘤的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诊断符合率,同时对两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边界、形态、密度、强化、类型等)展开分析和讨论。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增强扫描诊断肝癌和肝血管瘤符合率分析
肝癌和肝血管瘤进行CT增强扫描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2.10%、93.75%,这与手术病理结果相一致。见表1。
2.2 肝癌和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情况分析
肝癌和肝血管瘤在密度、形态、类型、边界以及强化程度等特征方面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前者指的是出现在肝细胞或者是肝内胆管细胞的肿瘤[2],属于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按照病理类型差异分为肝内胆管、肝细胞癌以及混合型三种,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肝细胞癌,占85%以上,具有很高的恶性程度、转移性和浸润性,该病的远期治疗效果取决于是否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早期阶段。肝癌的发生与感染肝炎病毒、长期酗酒、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有关[3],患者早期症状不显,待出现症状后再进行检查一般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可表现为消瘦、乏力、肝区疼痛、恶心呕吐、饭后上腹饱胀、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以及发热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以及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4],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肝血管瘤属于血管内皮细胞病变,通常为良性,最常见的是肝海绵状血管瘤,其次是肝毛细血管瘤、肝血管内皮细胞瘤以及肝硬化性血管瘤。目前临床专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早期症状一般不显,当肿瘤体积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使患者出现呕吐、疼痛、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此时可给予手术治疗切除治疗[5];若是肿瘤体积较小、症状不显著的患者可暂时不治疗。肝血管瘤的发病率一般在0.5%~0.7%,临床上认为该病与胚胎发育异常存在相关性,可造成血管瘤样增生情况,进而引起血管瘤,或者是肝内局部循环出现阻滞、肝内血肿机化、肝组织局部坏死、毛细血管壁感染以及女性处于妊娠期或者服用口服避孕药时,以上情况均可引起肝血管瘤的发生[6]。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巩膜、皮肤等黄染、呼吸困难等情况,甚至是休克、出血、发热等。
由于肝癌和肝血管瘤在影像学上的特征存在相似性,为了避免误诊情况的发生,需对两种疾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进行鉴别诊断,便于临床医师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是腹部超声技术,可对病灶情况进行清晰的显示,对肿瘤类型进行明确判断,但是检查结果容易受腹部脂肪等情况的干扰,存在一定局限性。还有X线、磁共振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7],但是在诊断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疾病的误诊或者是漏诊,延误患者的病情[8~9]。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癌和肝血管瘤进行CT增强扫描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2.10%、93.75%,与手术病理结果相一致。肝癌和肝血管瘤在密度、形态、类型、边界以及强化程度等特征方面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肝癌和肝血管瘤采用CT增强扫描技术进行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性。CT增强扫描通过采样方式和容积式扫描方式进行检查,其优势在于高分辨力和扫描速度快,对病灶可随意进行间隔重建,将病灶放置在扫描中心位置,将扫描数据和强化峰值的数据进行清晰显示和传输,可对病灶特征进行显著性的区分,从而对疾病类型进行准确性的判断[10]。CT增强扫描可发现肝癌患者动脉期病灶形态多是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均为高密度存在,显示多为明显强化,其静脉期时病灶的边缘清晰,为低密度,其延迟扫描期时病灶为明显强化,呈现高密度,边界较为清晰,属于快进快出表现。肝血管瘤一般是良性肿瘤,CT增强扫描显示患者动脉期病灶强化影一般在四周,边缘为结节样强化情况[11],其静脉期病灶为低密度,强化的范围明显扩大;其延迟期病灶多为中密度,有强化现象,属于慢进慢出的情况。经对比后可知,两种疾病在CT影像学诊断中的病灶情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12~14]。
综上所述,CT增强扫描可有效鉴别诊断肝癌和肝血管瘤,二者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沙莎.肝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征和价值[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5):56-58.
[2] 阿比丹·拜合提亚尔,郭津生.慢性肝病病因特异与非特异的肝细胞肝癌发生机制[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1,44(6):593-600.
[3] 刘新星.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东方药膳,2021,8(10):243.
[4] 叶俊秋,郑琪光,钟昆禹等.基于隐结构模型的原发性肝癌不同症状群预后差异性分析[J/OL].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8[2023-04-14].
[5] 吴杰敏,黄颖怡.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5):50-51.
[6] 王超,郎梦圆.不典型肝血管瘤CT诊断的分析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3):254-255.
[7] 申海彬.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早期肝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6):63-64.
[8] 殷秀富.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6):31-32.
[9] 段生新.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7):80-81.
[10] 沈国洪.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7):49-50.
[11] 李沛.CT增强扫描与超声造影诊断肝占位性病变的效果对比[J].饮食保健,2020,7(12):217.
[12] 郑虎庆,程梦莹,黄俊龙.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7):75-77,81.
[13] 张琛.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5):1319-1321.
[14] 张雪玲.肝癌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