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陈强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医院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50例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盲探锁骨上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使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相关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阵痛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麻醉起效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手术;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相关功能下降,易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加上骨质流失,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发生率[1]。上肢骨折为老年人常见骨折类型,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手术麻醉风险高[2]。因此,在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患者治疗中,选择有效的麻醉方式非常有必要。
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为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过神经定位与局部麻醉药物发挥显著的麻醉效果。但以往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多在盲探下进行,需反复试针,对患者血管与神经产生一定的损伤,操作难度较大,术中会出现阻滞不全面情况,增加镇痛药物的应用剂量,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下引导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医生通过超声影像学图像明确穿刺针走向、药物扩散情况,预防神经与血管损伤,弥补盲探神经阻滞的不足[4]。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50例重症老年上肢骨折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60~83岁,平均(72.13±4.18)岁;体重49~77 kg,平均(63.32±4.12)kg;ASA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3.03±4.88)岁;体重50~78 kg,平均(64.02±4.11)kg;ASA分级:Ⅰ级15例,Ⅱ级1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上肢骨折;颈部没有出现畸形;60岁以上;具有手术指征;无外周神经疾病;知情,并对与之相关的同意书自愿予以签署,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合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臂从神经损伤;神经类疾病;出现感染;麻醉药物过敏;本次研究阻滞麻醉禁忌;对临床资料进行查阅,有缺项。
1.2 方法
两组均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给予吸氧、血压监测、心电图检查、血氧饱和度检查等。
对照组展开传统盲探锁骨上神经阻滞麻醉。即在盲探下开展此项麻醉阻滞,患者保持仰卧体位,肩下放置软枕,将患者的头转向神经阻滞的对侧,双臂平放在身体的两侧,取0.37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混合,选择适宜的穿刺针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后将药物注入。
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便携的超声仪,设置探头频率为6~13 MHz,前期准备工作与对照组相同,之后应用超声仪对臂丛神经进行定位扫描,探头放置在锁骨的上窝处,清晰显示出锁骨的下动脉横截面的后侧与外侧,在第一肋骨上方可发现6根包绕白色结缔组织的低回声神经,顺利探头的纵轴平面进针,并在超声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深度,将穿刺针进入到锁骨下的动脉与臂丛神经、第一肋骨处,回抽无血后注入生理盐水2 ml,明确针尖部位后再注药,直到所有神经均被浸润。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其中麻醉起效时间统计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起效时间。
(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疼痛程度,采用VAS疼痛评分进行评估,总分0~10分,反向评分[5]。
(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麻醉相关时间比较
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穿刺部位红肿,发生率为4.00%,对照组出现3例穿刺部位红肿、2例寒颤、1例呼吸困难、1例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为28.00%,两组比较,χ2=5.357,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患者机体功能较差,对手术与麻醉的耐受度不高,可影响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选择有效的麻醉方式对老年重症上肢骨折患者来讲非尤为重要[6~7]。为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患者选择舒适度高、意识存在、对机体循环干扰小的麻醉方式可有效保证手术顺利。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不仅能满足老年患者手术需求,还具有应激反应轻等特点[8~9]。
传统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主要根据麻醉医生自身的经验与解剖定位实施,如定位不准,会对血管与神经产生损伤,还会因不完全神经阻滞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此时需增加麻醉药物;而追加麻醉药物极易引发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10~11]。近年来,在开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临床应用了超声引导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12]。锁骨上臂较浅,锁骨上的动脉与胸膜、第一肋骨可以在超声引导下清晰地显示出锁骨上臂的血管与神经图像,能分辨解剖学的相关结构,对靶神经进行准确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定位时间与操作时间;在超声引导下可以适时调节进针方向与深度,观察麻醉药物扩散与浸润程度,有效避免神经损伤,保证麻醉效果[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阵痛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超声引导下开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让药物更快、更均匀地扩散到各个分支,保证麻醉药物的药性,最大程度地提高镇痛效果,在减轻疼痛感的同时预防血管损伤,减少镇痛与镇静药物的应用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刘迟,唐韵,姜俊等.老年患者骨折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1):39-42.
[2] 杨涛,黎炎华,周颖.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2,11(1):28-30.
[3] 闫飞,高媛媛,惠勇.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2):1882-1883.
[4] 张灵召,张明超.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医学,2021,41(5):66-67.
[5] 黄敬媛,徐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4):77-79.
[6] 康志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效果观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0,25(6):628-630.
[7] 侯静,王诗杰.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J].西藏医药,2020,41(6):41-42.
[8] 张宗余,胡鹏,芦智波,等.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20,11(3):19-23.
[9] 田军.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重症上肢骨折患者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4):2225-2227.
[10] 王兴耀,李琼娥.对接受手术的老年上肢骨折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3):11-12.
[11] 沈志强,濮健峰,王吴.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22,42(12):32-34.
[12] 张立丰,马保新.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复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2,28(9):1519-1524.
[13] 周丁香,黎旭乾.对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3):109-111.
[14] 余昌伟,陈金保.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18,39(02):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