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秋主任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作者: 王振 赵延楠 宋蕾摘要: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为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药物损害,导致痰浊、瘀血、毒邪相互交结,导致肾气郁结、痰瘀肾络,肾气升降失常发为本病,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探究本源,以常达变,兼顾变证,随症化裁。主要探讨刘素秋主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
关键词:名医经验;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肾气郁结
中医学虽无慢性肾衰竭这一病名,但根据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虚劳”等范畴,认为外感六淫邪气、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药物损害是主要发病原因,病位在肾,与肺、脾胃、肝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1]。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明显的疗效和优势[2]。刘素秋主任为济南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内科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潜心钻研肾脏疾病的治疗,撷取各家之长,总结出了“灵活辩证,协调阴阳”的理论思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慢性肾衰竭、腰痛、水肿、泌尿系结石、咳嗽、虚劳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刘素秋主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1.1 痰瘀肾络,肾气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
肾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外邪侵袭,邪犯下焦,易使邪从阴而化,导致寒痰凝滞下焦;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日久化热,湿热内蕴,下注于肾;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经络,导致血液循行不畅,进而导致血液瘀滞于肾,壅滞肾络,导致肾络之气升降失常;药毒直中肾络,导致肾络升降失衡,久病及肾,导致肾气渐衰,肾之枢机不利,最终必然会伤及肾之精、气、阴、阳,从而出现肾脏损伤,肾封藏失职,精血外泄,瘀血内阻肾络,肾精气化失常,进而脾肾虚弱,脾肾衰败,经脉痞涩,发为慢性肾衰竭。
1.2 痰浊、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
张大宁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为“虚、瘀、湿、逆”[3]。痰浊可阻碍气机运行,血行不畅,会导致肾脏疾病进一步加重和恶化[4]。脾胃虚,不能传化水气,导致水湿泛滥,浸渍下焦,尤以肾湿浊最重,水湿之气加之于脾,脾不制水,水气归于肾,三焦气化不利,肾络壅涩,便发为本病。瘀血,有因虚致瘀,亦有因实致瘀,无论何种因素导致的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就会影响血脉运行,同时还会影响新血生成。正所谓,瘀血致病,病证繁多,久而久之,瘀血不仅会加重肾脏原有疾病,还会演变出各种瘀阻肾络的症状,进而导致其病因更加复杂,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发生,甚至进展加重,甚或产生变证。
1.3 久病阴阳亏虚,肾精不足
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阳虚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阳气相互资助,在温煦四肢、运化水谷精微、气化水液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肾阳虚衰则脾失温养致脾阳亦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则肾精亦亏,肾阳亦衰,久病累及脾阳,两者相互影响,进而导致肾中阴阳进一步亏虚。脾胃虚弱,则后天之精生化不足,先天之精得不到充养,导致肾精进一步亏虚,进而导致肾脏疾病的恶化,最终演变为慢性肾衰竭。
2治疗经验
外感邪气、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药物损害均可产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因素“痰浊”“瘀血”。其中“痰浊”“瘀血”是慢性肾衰竭的根本病因,故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重视肾虚、血瘀与痰浊的治疗,以“协调阴阳,补肾活血”为根据治疗法则,与升清降浊、调节脾胃中焦相融合。结合临床经验,刘素秋主任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化裁出肾浊复健汤,该经验方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入少量附子、肉桂阴阳双补,黄芪健脾益气,大黄通腑泄浊,地龙、川芎、丹参、赤芍通络散结,砂仁、枳壳、桔梗调理脾胃升降。诸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活血散结,枢转气机之效。
随症加减:呕吐清水者,重用茯苓,加桂枝;口中尿臭加黄连、吴茱萸;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不思饮食者,加鸡内金、神曲;乏力气短重用黄芪,加党参;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加玄参、天冬、麦冬、石斛、龟板;阳气亏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补脾肾之阳;肾精亏虚加金樱子、芡实;尿少者加车前草、猪苓;皮肤瘙痒者,加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头晕目眩者,加怀牛膝、石菖蒲、远志。
3用药特色
3.1 化湿降浊兼行气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出入运动之枢纽。其他脏腑正常功能的维系及协同作用的发挥,均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慢性肾衰竭的病机关键为“痰浊”,为脾主运化功能失调的产物。慢性肾衰竭的症状中既有气机运行不畅气滞的临床表现,又有痰浊症状。治疗过程中如果一味只顾化痰降浊,不注重运脾行气,势必会导致痰浊暂消后又复起,达不到标本兼顾,起不到长久之效。变证及本症难以奏效,刘素秋主任在处方遣药时经常辅以健脾行气之法,针对痰浊为主的辨证,方剂常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恢复脾主运化之作用。湿热明显者加黄芩、黄连;寒湿明显者加干姜;湿胜者加泽泻、薏苡仁。
3.2 活血兼养血
刘宝厚[5]认为,血瘀存在于慢性肾衰竭的始末,是病情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尤其重要的是治瘀,正所谓“血不行则病之水”,肾络瘀血内阻,气化失常,水道不通,遂尔水肿,日久湿浊化毒,遂加重肾损伤。肝血得养,风邪自祛重用“赤芍、川芎、牛膝”等药;病程久长,缠绵难愈,多用“丹参、红花、桃仁”活血祛风祛瘀;重用“地龙、水蛭”等破血通络之药;晚期常用活血养血之药“丹参、川芎”,以缓消瘀血,不伤正气,从而扼制慢性肾衰竭恶化[6]。久病入络,久病则瘀滞,刘素秋主任临证中重视养血祛瘀的重要性,处方遣药离不开丹参、川芎、地龙。活血化瘀药物具有促进微循环、扩张肾血管、调节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肾小管的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等作用[7~8]。丹参能减少血小板聚集,增加肾脏血流量,通过调节血管的通透性来适当提升肾小球滤过率[9]。有研究表明,慢性肾衰竭患者ET水平明显增高,川芎提取物能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ET水平,改善其肾功能状态有明显作用[10]。黄敬文教授认为地龙具有通络之功,能显著延长血液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11]。
3.3 先后天兼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脏相互资生,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病理方面,脾气、脾阳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可发展为肾水泛滥;而肾气、肾阳虚衰,蒸化失水,水湿内蕴,也可影响脾气、脾阳的运化,最终均可导致尿少、浮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慢性肾衰竭出现腹胀症状,多由脾虚导致,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脘腹胀满。刘素秋主任针对这一症状,主张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改善脾胃功能为主,临证中投白术、苍术、高良姜、炒谷芽、白豆蔻以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为主。
3.4 慎用寒凉药
慢性肾衰竭属于本虚标实证,“阳化气,阴成形”阳虚气分功能失职,会使水湿聚而生痰,过量应用寒凉药,进一步损伤脾肾之阳,脾肾之阳愈损,痰浊生成愈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寒凉药会进一步损伤脾肾之阳,但临床中不是禁用,应详辨症状之虚实后使用。临床可见少量“热象”症状者,在慢性肾衰竭中一般为虚热证,应以滋阴清热为主,避免应用大寒大凉之品,伤及脾阳,进而损伤脾阳,加重水肿、小便难等病症。
4验案举例
患者,男,56岁,乏力伴周身浮肿1年余,伴嗳气,不欲饮食,消瘦,汗出,心悸,既往患2型糖尿病10余年,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0.5 g/次,2次/d),血糖控制不稳。测空腹血糖8.9 mmol/l,腹部彩超提示左肾体积减小(7 cm×9 cm)。肾动脉彩超示双肾动脉狭窄。肾功能检查显示尿素氮12.5 mmol/l,肌酐168 umol/l。于综合性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性肾病;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刻下见:周身浮肿,心慌,神疲乏力,食欲差,口干,小便次频,量少有沫,大便稀,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辨证为肾阳不足,脾胃虚弱证,治以温补肾阳,健脾行气化浊为原则。处方:附子(先煎)10 g、肉桂6 g、熟地黄15 g、泽泻15 g、山茱萸15 g、麸炒山药15 g、茯苓15 g、炒谷芽15 g、黄芪30 g、桂枝12 g、大黄6 g、地龙10 g、川芎10 g、丹参10 g、砂仁(后入)6 g、肉豆蔻10 g、枳壳10 g、桔梗10 g。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水肿较前减轻,乏力减轻,仍偶有心慌,进食较前好转,仍小便频,大便稍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上方减大黄,加干姜6 g,五味子10 g、龙眼肉10 g,10付,水煎服,日1剂。三诊:周身浮肿消退明显,无明显乏力,心慌减轻,进食尚可,消化可,小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大便成形,1次/d,继服上方,1个月后随访诸症均明显减轻。
刘素秋主任认为该患者属肾阳不足,脾胃虚弱证,故治以温补肾阳,健脾行气化浊,以肾浊复健汤为处方。二诊患者仍心慌,刘素秋主任认为患者脾胃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脉失养,故心慌,故加入干姜温阳健脾,五味子酸甘敛耗散之心气,龙眼肉为心脾之要药,《本草求真》云:“龙眼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质中,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故书载能益脾长智,养心保血,为心脾之药物”,加入龙眼肉以补益心脾,养心定悸。三诊,虚证仍明显,故继守原方,以祛痰湿浊气为标,顾护脾肾阳气为本,标本兼顾,药后症状缓解明显。纵观其治疗过程,刘素秋主任以协调阴阳为准则,兼顾脾肾先后天之本,标本兼顾,祛邪兼顾扶正,治疗慢性肾衰竭。
综上所述,在论治慢性肾衰竭过程中,刘素秋主任抓住痰瘀肾络,肾气升降失常为主的病机,治疗上自拟“肾浊复健汤”为主方,以协调阴阳、补肾活血为大法,配合健脾、行气、活血、调理升降等法,标本兼顾,随症加减。
参考文献
[1] 李琦,吉勤,张春燕.中医肾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
[2] 兰萱,秦曼.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34-35.
[3] 徐英.张大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J].北京中医,2006(9):536-537.
[4] 张永明.仲景温下泻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5] 赵敏,彭海平,刘宝厚.刘宝厚教授从血瘀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15(3):65-66.
[6] 赵彤,高继宁,柳思源.高继宁教授经方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74-75.
[7] 刘正鹏.活血化瘀中药的主要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9):171-173.
[8] 杭传珍.活血化瘀治则的药理学基础[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34-35.
[9] 李杰,唐怡,苟慎菊.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医疗装备,2017,30(11):114-115.
[10] 陈永建.丹参川芎嗪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TGF、TGF-β1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6,37(11):1481-1482.
[11] 黄敬文,高宏伟,段剑飞.地龙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8,24(1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