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张幼真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急诊接收的60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管理质量、患者治疗依从性、焦虑抑郁情绪及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心绞痛发病频率及持续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疼痛程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诊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使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得到提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疾病控制效果。

关键词:急诊心绞痛;心理护理;效果

心绞痛是临床内科常见病,与生活饮食习惯改变以及老龄化趋势有着密切关联。急诊心绞痛危险性高,若病情控制不佳,极易造成休克、心律失常,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和疾病风险[1]。在救治过程中,多数患者会因突发病情而出现过度焦虑恐慌情绪,这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身体应激反应,影响心率和疾病控制效果。此时,需加强对急诊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干预,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减轻患者负面情绪以及治疗抵抗行为,从而提高疾病控制效果[2]。本研究旨在观察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60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4.00±2.10)岁。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4.50±2.2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已通过临床相关检查确定符合急诊心绞痛疾病标准;年龄50~80岁;临床一般资料经核实均完整;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胸闷、气短、乏力、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和家属已对本次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掌握了解,经协商自愿签署知情书;研究内容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排除标准:严重智力、语言功能障碍;严重传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以及肝肾疾病;严重胃肠疾病;用药禁忌证;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做好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加强病情监护、做好卫生管理、饮食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等。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心理护理干预

(1)认知教育:护理人员要耐心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通过一对一教育、视频播放以及微信平台推广等多种方式提升患者对疾病、手术、术后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护理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高患者的认知度以及家属的照顾能力。(2)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采取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指导患者进行冥想,通过语言引导使患者保持身心放松,给予患者更多鼓励安慰和理解支持,帮助患者探寻最佳释放情绪的方式,鼓励患者多听音乐、观看娱乐视频以及读“正能量”的书籍,使身心保持放松状态,积极配合护理治疗。(3)放松疗法:每晚睡前可在患者床头周边区域挤压柠檬汁,能够促进睡眠;护理人员通过语言引导和肢体按摩,使患者的肌肉放松,并配合香薰疗法使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从而达到减轻病痛以及心理负担的目的。(4)病友交流:鼓励心态良好的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及心得,开展病友交流会以及娱乐活动,通过病友之间的互相交流、鼓励、安慰,提高患者的抗病信心。(5)家庭支持:耐心告知家属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家庭氛围,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安慰,通过良好的生活家庭氛围使患者感受到更多亲情关怀,从而尽早走出心理困境。

1.3 观察标准

(1)比较两组护理管理质量: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评估护理管理质量,单项指标最高分值为10分。(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评估患治疗依从性,单项指标最高分值为10分。(3)比较两组焦虑情绪及疼痛程度改善效果:运用汉密顿(HAMA)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程度,0~6分为无焦虑,7~20分为轻度焦虑,21~28分为中度焦虑,2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采用视觉模拟(VAS)量表评定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最高分值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重。(4)比较两组心绞痛发病频率及持续时间。(5)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管理质量、患者焦虑情绪和护理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护理管理质量、患者焦虑情绪和护理治疗依从性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结果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以上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常见类型,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尤其在当前老龄化趋势下,临床急诊接收的心绞痛疾病患者人数明显增多。由于本病治疗难度较大,长期反复发作会严重损伤患者的心肌功能,增加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心绞痛患者在发病后常存在过度紧张、恐慌的情绪,这又进一步增加疾病风险,并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所以,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会增加心绞痛的复发频率,导致疾病控制效果不佳[3~4]。

临床不仅需要及时对患者开展合理的治疗,同时还要通过专业优质的护理指导及服务,缓解患者过度焦虑、紧张的情绪,增强认知度及配合度,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疾病控制效果,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5~6]。为此,我院对急诊心绞痛患者治疗期间开展了心理护理干预,显示该管理措施取得的效果较好。该护理措施主要是通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导,及时纠正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7~8],加强对患者的情绪安抚,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以及配合度,减少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通过每晚对患者开展放松疗法,可使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睡眠质量,帮助减轻病痛折磨。开展病友交流会以及娱乐活动,通过相互交流治疗经验及心得后,能提高患者的抗病信心。与家属配合给予更多的亲情关怀和理解支持,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最终可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进一步提高疾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疼痛程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使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得到提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疾病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善晓,赵永玲,付苗苗.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急诊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11):159-161.

[2] 王新春,纪侠,王爱萍.全方位系统护理对急诊心绞痛患者救治时间、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9):183-1849.

[3] 戴金珠.心理护理对急诊心绞痛患者疼痛与焦虑情绪的改善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3):91-93.

[4] 章晓芹,冯海珊,林惠玉.无缝隙护理联合移情干预对急诊心绞痛病人急救效率、心理状态及期望水平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2,20(8):1071-1074.

[5] 彭丽芳.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胸痛合并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10):77-79.

[6] 邱宝琴,黄美凤.急性胸痛心绞痛急诊患者的人文关怀结合体位干预护理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7):94-96..

[7] 谢秋霞.心理护理对急诊心绞痛患者疼痛与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2):126-127.

[8] 成元春,曹萌.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急诊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81):81-82.

[9] 李红,王萌,陆黎丽,等.心理护理对急诊心绞痛患者疼痛与不良情绪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24):168-170.

[10] 黄美凤.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实施意义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1):72-73,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