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对新生儿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 邓小亚 谭琳摘要:目的 分析精细化护理对新生儿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2月~2021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PICC置管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PICC置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化护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轻置管对新生儿的影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精细化护理;PICC;置管效果;并发症
新生儿PICC是通过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直达靠近新生儿心脏静脉,避免药物和手臂静脉直接接触,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但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缺乏有利的血管条件,在PICC置管过程中伴有极大风险性,例如置管成功率低、堵塞或导管断裂等,同时还会引发血流感染等,一方面对新生儿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对新生儿健康产生极大危害[1~2]。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细化护理对新生儿PICC置管效果及并发症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年2月~2021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需进行PICC置管的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胎龄(32.54±1.25)周;平均体重(1835.98±236.17)g;早产儿32例,足月儿8例;贵要静脉置管13例,腋静脉置管17例,肘正中静脉置管10例。实验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胎龄(32.66±2.35)周;平均体重(1837.09±247.92)g;早产儿35例,足月儿5例;贵要静脉置管22例,肘正中静脉11例,腋静脉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生命体征平稳;需采取PICC置管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性重大疾病;PICC置管禁忌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按时为患儿进行消毒、固定,并为患儿更换辅料以及预防并发症等。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精细化护理
(1)制定精细化护理体系,成立精细化护理小组:护理人员包括护士长、管床护士,制定精细化护理制度。护士长主要负责PICC一次性置管以及其他监督工作,并全面监督护理质量,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总结。
(2)管床护士需密切观察患儿整体情况并展开评估;持续完善护理内容,梳理护理工作细节问题,并不断改进。在患儿入院后要做好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保证患儿能够在入院后短时间内接受治疗。
(3)严格控制环境:确保环境无菌、置管室内温度适宜,穿刺台需以辐射保暖方式。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必须控制在10万级,控制探视人员数量,减少空气污染。重视科室地面以及物品、置管室内器械的消毒,使用一次性管道,通过高压蒸气灭菌方式对新生儿可能接触到的衣物均进行消毒,保证患儿安全。
(4)哺乳护理:设立专门的喂奶室,并在喂奶室墙壁贴置喂奶流程图。喂奶必须使用一次性喂奶瓶,或配备消毒用品,严格按照喂奶流程哺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导管堵塞:为患儿通过输液泵持续注入药物,确保液体能够以匀速进入到患儿体内。若持续输入粘度大的液体,则需要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护理人员尽量减少液体更换时间,通过反折延长管,以防出现回血。
(7)导管断裂:导管接头需避开关节处,预防导管打结;在注射药物时若存在阻力,不得强行注射,否则极有可能造成导管断裂。明确PICC导管长度后方可裁剪,避免导管过长影响治疗。
(8)感染与渗血护理:在避免感染方面,护理人员在置管后24 h后换敷料,之后1周更换一次敷料。若敷料出现松动、脱落,则随时更换。护理人员需要在导管接头处安装无针密闭输液针头,避免出现液体感染,在拔管时必须检查导管是否有感染现象。护理人员必须掌握PICC置管操作,穿刺时选择条件良好血管,严格把控封管所需的肝素浓度。穿刺后需立即输液,若出现渗血则需包扎穿刺部位,直至渗血停止。导管移位、脱落,若新生儿哭闹严重无法保持安静,则需要予以适当镇静措施。若在新生儿左上肢穿刺置管,需应用“一字法”进行处理,避免导管穿刺过深,并依据静脉走向作为穿刺起点,绕患儿右侧胸锁关节处。在进行PICC置管前,护理人员需告知患儿家属PICC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内容,并为新生儿换好尿布、喂奶等,选择合适的体位,明确好穿刺点,做好穿刺部位消毒工作。检查穿刺导管状态,在穿刺过程中需在辐射台保暖上完成。置管成功后要对穿刺位置皮肤严格控制,输液时必须确保是无菌操作,输液后要用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最后利用肝素盐水封管,封管液体量为0.5~1 ml,浓度为10 U/ml。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置管效果:新生儿置管成功率、导管堵塞率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率。(2)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拟护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分为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x100%[3]。(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PICC置管情况比较
实验组一次性置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与导管堵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家属护理总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0.05)。
3讨论
PICC置管技术是新生儿常用的一种输液治疗方式,与传统输液方式相比更安全,能够减少对新生儿静脉穿刺次数,降低对新生儿的皮肤创伤[4]。具体来说,PICC置管存在以下优势:(1)置管穿刺点在外周浅表静脉,能够避免由于静脉穿刺而导致的血气胸、血穿孔以及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并且PICC置管穿刺可选择条件较多,能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受到的影响较小。(2)PICC置管能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且技术操作简便,易维护、安全性高,对患儿造成的创伤小。(3)PICC导管是采用特质的聚氨酯支撑,能够与人体组织相容,且质地软,不易折断,可长期在人体内留置。(4)导管能够直接放置在新生儿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该位置血流速度快,能够有效避免药物渗漏而导致的静脉炎等现象,安全性较高[5~6]。
常规护理模式可以用于保守治疗,然而忽略了患儿家属实际,并不能合理管理PICC置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满足临床实际需求。国内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诱发并发症的因素较多,且需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预防,以保证PICC置管效果不受到影响[7~8]。
精细化护理以整体护理导向,循证护理为基础,患者为主导,通过护士长护理对进行控制。在临床护理中,对体系、流程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优化常规护理,更加注意护理细节,确保护理流程环环相扣,促使护理工作以及流程更加有效,具有可控性[9]。精细化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明确需要改进的内容与步骤,让患者更加了解护理内容、流程以及重点,保证护理流程的流畅性,确保护理措施能够全面落实。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PICC置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轻置管对新生儿的影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兆红,罗顺莲.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新生儿应用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6):1047-1049.
[2] 刘阁,封洁.PICC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22):17-19.
[3] 成麒霖.精细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5):64,85.
[4] 张辽,李亚琴.精细化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6):145-147.
[5] 沈婷,蒋玲,朱月琴,刘嘉,张彦,马月兰,刘永戍,聂玲,刘小玲.基于精细化护理构建危重新生儿亚专科护理小组及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21,21(2):136-140.
[6] 李莉.分析在新生儿PICC中应用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6):151-152.
[7] 徐月银,叶玉清.新生儿PICC中应用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8):88-90,102.
[8] 张辽,李亚琴.精细化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6):145-147.
[9] 邓慧芳,张小芳,徐小丽.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新生儿PICC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0):4301-4302.
[10] 侯燕.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新生儿PICC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9):16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