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豆法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边晓瑜 杜彩艳

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豆法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0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豆法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57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9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28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豆法,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压豆法可有效减轻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前庭性偏头痛;耳穴压豆法;中医特色护理;生活质量;睡眠质量

前庭性偏头痛(VM)发病后可出现持续发作眩晕、疼痛等,大多将其归于前庭中枢范畴[1~2]。临床上针对VM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配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病症,降低VM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相对笼统,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不够理想。通过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措施,辨证施护,可满足患者需求,显著改善患者病症。耳穴压豆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干预措施,容易操作,效果明确[3]。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豆法对前庭性偏头痛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57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男10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58±2.78)岁,平均病程(2.45±0.56)年。实验组男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61±2.82)岁,平均病程(2.39±0.5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头晕目眩;主证:恶心呕吐、头如裹、头痛等;次症:主证+任意两种以上次证,可确诊。纳入标准:自愿入组;对研究知情同意;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临床资料齐全;符合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18岁以上。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合并肾脏、心脏等器质性疾病;入组前采用药物治疗;参与其他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观察记录患者病症,询问患者感受,向患者讲解前庭性偏头痛的病因、症状、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干预等。护理人员积极同患者交流,治疗成功者现身说法,鼓励同病房患者相互交流。持续干预2个月。

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增加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豆法。耳穴压豆操作之前,先准备耳穴贴、操作所需仪器及物品等。使用王不留行籽、耳豆板、胶布等,制作胶布贴在耳豆板槽口一面,后将胶布分成若干小方块。后翻转板面,在板面上直接投放大小均匀的王不留行籽,用手轻轻搓压,让王不留行籽粘附胶布上。选穴:神门、肝、肾、脾对应区域。耳穴贴准备完毕,患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耳轮后,另一手持探针寻找敏感点,进行消毒,后将耳穴贴贴于敏感点及相应穴位位置。耳穴贴粘贴完毕,适当按压,以患者有胀、痛、酸等“得气”感为宜,按压时间1 min左右。2 d更换一次耳穴贴,6 d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2 d,持续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进行评估,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估,包括7个维度,每项0~3分,患者睡眠质量越差,分数越高。(3)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头晕目眩、头痛、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头如裹等症状。0分为无症状;1分为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与工作;2分为症状较明显,对工作生活有影响;3分为症状严重,无法生活与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头晕目眩、头痛、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头如裹等症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头晕目眩、头痛、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头如裹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前庭性偏头痛主要临床症状是反复眩晕伴有偏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等,国际头痛分类将其归属于偏头痛范畴。中医学将前庭性偏头痛归属于“眩晕”范畴,发病后,出现目眩、头晕、眼花、头疼等症状,感觉外部景物在旋转,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明显下降[4]。

中医认为,前庭性偏头痛发病在脑窍,病变与脾肾感等脏腑关联密切,是本虚标实的一类疾病,通常精血不足、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本,加之患者受火、痰、风邪等侵袭,肝阳上亢,瘀血阻窍等,继而导致眩晕发作[5]。耳穴压豆法为中医特色护理措施,是较为传统的物理刺激干预措施,属于耳针疗法的一种,具有实用性高、安全性高、无创伤等优势。耳穴压豆疗法通过刺激相应耳穴,调节脏腑,改善气血,缓解疼痛。《灵枢·五邪》《备急千金要方》等古籍中关于耳穴压豆疗法均有所介绍[6]。耳穴压豆疗法根据患者情况,选取肝肾脾相应耳廓敏感区域,通过耳穴刺激,达到改善脏腑的作用。耳穴中的神门有安神、镇静、止痛等作用,属镇痛要穴[7~8]。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耳穴压豆法可有效减轻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蕊,刘博,崔庆佳,等.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2,29(3):159-162.

[2] 陈元星,孙悍军,张清华,等.梅尼埃病与前庭性偏头痛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34(9):820-823.

[3] 朱茜.针灸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2):98-99.

[4] 祁晓媛,范桂梅,贾鸿宁,等.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变化及特点分析[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5(7):854-858.

[5] 卜豪英,魏新侠,鲁新月,等.前庭康复对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及自发性脑活动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1):1962-1964.

[6] 颜硕,王曙辉,颜北芳.耳穴压豆改善轻中度抑郁症伴失眠患者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J].四川中医,2022,40(12):193-196.

[7] 刘芳,饶子龙.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5):18-22.

[8] 王亚飞,赵俊涵.透穴刺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13):22-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