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术后患者后遗症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作者: 韦艳萍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术后患者后遗症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术后采取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后遗症康复,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术后;康复护理;后遗症康复
脑卒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可分为脑血栓、脑栓塞、脑梗死、脑出血等,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因素有关,且老年人发病率较高[1]。早期康复是指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即开始康复干预,可有效修复神经损伤,提高肢体功能活动水平,减少关节挛缩、脱位、足下垂等现象[2]。本研究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术后患者后遗症康复效果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45±2.36)岁;平均病程(6.23±0.59)年。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32±2.21)岁,平均(6.01±0.6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脑卒中手术后,患者患病后肢体功能严重受损,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甚至有的患者会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因此,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获得患者家属的配合。通过耐心、仔细地询问患者各方面的感受,积极回答患者的问题,甚至在必要时邀请心理专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介绍一些治疗效果显著的案例,帮助患者重建对治疗的信心,提高对护理的依从性。
(2)体位护理:专职护士每天需要指导患者在卧床后练习仰卧位、健侧侧位和患侧侧位。专职护士在患者吃饭时,指导其进行坐位训练。例如,在患者胸前放一张桌子,将患肢放在桌子上,肘关节微弯,手掌朝下,手指伸直,身体前倾。另外,护士要训练患者站立,陪同在身边,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3)翻身护理:指导患者双手合十,尽量伸展上肢,将交叉的双手向身体一侧伸展,同时头部和躯干转至侧卧位,然后恢复平卧位,再转至另一侧。每天多次指导培训。
(4)疼痛护理:每天详细记录疼痛的位置和程度,实施有针对性的镇痛护理。在具体的护理中,可选用疼痛泵止痛,亦可选用硫酸镁局部热敷,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
(5)出院护理:即将出院前,对患者身体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特别是评估患者肢体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定期随访,建立随访微信群,每天发布脑卒中的家庭自我护理措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效果。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1)步行训练:当患者坐着或站着时,在保证他/她的平衡的前提下。开始训练。先在平衡杆上行走,注意上肢的摆动和骨盆的旋转,然后逐渐过渡到平地上行走,再升级上下楼梯的步行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
(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专职护士可以指导患者脱掉衣服、刷牙、洗脸、梳头、刮胡子、吃饭、上厕所;专职护士可以引导患者多练习和掌握安全的日常生活规范,防止摔倒等不良事件发生。特别是对于很多无法自主运动的患者,还需要护理人员配合他们定期完成体位的改变。为了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可以关节活动训练为重点。例如,通过转动核桃等方式改善手指关节,提高做精细动作的能力,恢复自理能力。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护士需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有些患者出现口齿不清时,应先鼓励完成简单的字母发音,再制作卡片鼓励其开口说话,并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语音表达能力。
(3)出院护理: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间按照护理计划完成康复的重要性。定期随访,建立随访微信群,每天发布脑卒中康复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护理满意率包括满意、良好、一般、不满意。采用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包括日常饮食、躯体功能、心理情绪、社交活动等内容,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自护能力采用ESCA量表评估,总分172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自护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面部功能、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应激反应加重,严重影响预后[3~4]。脑卒中患者下肢偏瘫,活动减弱,血液循环缓慢,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5]。因此,临床需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受疾病和外界压力的影响,很多脑卒中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有些患者甚至有放弃治疗的想法[6~7]。通过专业沟通技巧进行心理指导和教育,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满足认知需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康复训练[8~9]。同时,通过康复护理协助患者床上翻身、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洗漱、上厕所等),能提高患者肌肉力量和运动耐力,促进肢体功能尽快恢复至健康水平[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卒中术后采取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后遗症康复,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孙璨,胡玥,单萍,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鼻肠管肠内盲插置管综合护理方案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6):703-711.
[2] 刘嵘,王颖,赵卓,等.基于信息化的延续护理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1):81-85.
[3] 孙艳.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6):1108-1112.
[4] 吕米娟,余静.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及静脉溶栓用药时间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2,46(2):326-327.
[5] 刘利利.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5):716-719.
[6] 蒋媛红,王珺珺,张璐雯,等.一站式无缝护理的绿色通道模式对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9):42-45.
[7] 韩海玲,崔慧娟,李翠芳,等.基于跨理论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和mRs评分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17-21.
[8] 郭静.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情绪状况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232-236.
[9] 刘君君,聂双,张艳,等.时效性分析护理在急诊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3):151-153.
[10] 高艳,刘悦,魏婷婷.基于循证护理的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5):692-695.
[11] 李棪臻,王海芳,蔡建政,等.基于全周期需求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9):66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