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模式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王艳 郭瑜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4月我院开展直肠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结肠造口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结肠造口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恢复相关指标、情绪状况、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腹腔引流时间、胃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情绪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促进直肠癌术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直肠癌;综合护理;结肠造口护理;并发症
结直肠癌为临床常见的大肠癌,是指发生于直肠齿状线以上直到直肠、乙状结肠等交界处的一种恶性肿瘤[1]。直肠癌的发生与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诸多因素相关,临床多通过手术进行[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结肠造口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较广,但由于该手术方式为生理通道改变,会对患者心理、生理均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引发相关并发症,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术后需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预后[3]。本研究旨在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2年4月我院开展直肠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5±4.6)岁;暂时造口8例,永久造口3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0.5±4.7)岁;暂时造口7例,永久造口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过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直肠癌,且生命体征指标满足手术治疗标准;开展结直肠造口手术;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有精神、意识障碍;凝血功能异常;其他脏器功能出现严重异常;并发其他部位肿瘤。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术前遵医嘱予以患者抗生素以及肠道细菌抑制药物,有效预防术后发生感染状况,并加强营养指导,纠正患者机体状况;在术前1 d告知患者手术相关事项,并指导其禁食、禁饮。术后需对患者机体状况做以评估,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为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消除其内心排斥心理,密切监测患者造口状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4]。
1.2.2 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模式干预
(1)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结合评估结果实施护理,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帮助患者调整身心状态,使其对结肠造口有正确认知,鼓励患者以良好态度面对自身病情,解答患者所提疑问。日常生活中需鼓励患者,并与患者家属开展有效交流,使其掌握相应的护理方法。
(2)造口护理。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机体状况,了解引流管的固定以及流通状况,保证引流管通畅且稳固,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气味、流量等;定期使用湿纸巾(不含酒精)或:温水毛巾对造口以及造口周边皮肤做以擦拭,随后可用干纸巾或干纱布做以水分吸干,使造口皮肤保持干净清爽,防止感染状况发生;与此同时还需加强造口血液循环观察,开展造口污染管理。临床护理开展中,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造口护理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流程,使患者有自我护理能力。
(3)身体护理。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后需较长时间进行休养,护理人员要加强皮肤管理,定期帮助患者清洗皮肤,更换衣物及被单,保持皮肤的干燥及清洁,还需帮助患者翻身并开展肢体按摩,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压力性损伤或者肢体僵硬等状况。
(4)饮食护理。结合患者机体状况以及胃肠状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日常饮食减少生冷刺激性,保证食物摄入,满足营养需求。
(5)康复护理。术后随患者身体状况恢复,指导其开展运动练习,可指导患者开展床上运动,如手臂、腿部进行拉伸,手腕关节活动等,针对缺乏自主运动能力者,需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被动开展练习。随着患者机体状况恢复,可指导其进行慢走、弯腰、抬腿练习,提高患者机体的耐受程度;出院前可结合患者恢复状况制定康复练习计划。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恢复相关指标:腹腔引流时间、胃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2)比较两组情绪状况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郁自评量表(SDS)[5]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SAS评分临界值为50分,SDS评分临界值为53分。(3)比较两组满意度:结合患者病症、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等制定满意度评估表,包括满意(80~100分)、尚且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满意+尚且满意。(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腹腔引流时间、胃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情绪状况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直肠癌临床开展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并辅助化疗、放疗等实施综合治疗,手术可分为根治手术与姑息手术,根治手术大多数需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建立[6~7]。造口为消化系统或者是泌尿系统类疾病所导致,需利用手术在患者腹部左侧或者右侧进行人工切口,随后将肠管异端引出,体外对其进行分离形成开口,从而发挥减轻肠道压力、减轻梗阻以及保护远端的肠管等作用[8~9]。造口手术会使患者外形出现较大改变,排泄物缺乏有效控制,在饮食、社交、口袋使用等方面为患者带来较大困扰,部分患者会因此出现悲观情绪,对生活失去自信心[10~12]。
综合护理是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化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重心,充分考虑患者身心状态以及临床需求,从诸多方面实施护理服务,有效提高护理工作开展整体质量,改善患者机体的预后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腹腔引流时间、胃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情绪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护理模式可充分考虑患者临床需求,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纠正其对造口以及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使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造口护理可减少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并对引流管状况做以观察,定期对患者皮肤开展清洁,防止相关不良事件出现;术后由于患者需开展卧床休养,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皮肤清洗,及时更换衣物,并保证皮肤的干燥以及清洁,针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力性损伤等不良状况出现;结合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以及机体状况,制定科学其优质的膳食计划,保证食物摄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胃肠功能,从而缩短到腹腔引流以及胃管的放置时间;除此之外,结合患者具体恢复状况,指导其开展康复运动练习,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身体状况。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促进直肠癌术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黄太萍,黄玲芳,汪涛,左红群,莫丽平,韦红棉.居家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心理状况、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微创医学,2022,17(3):390-393.
[2] 陈素凯.综合护理干预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22,41(15):157-161.
[3] 陶影.综合护理干预对结肠造口护理的应用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2):113-114.
[4] 王姗,于娟,陈思思.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2,38(3):64-67.
[5] 董舒婷.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在直肠癌肠造口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3):447-450.
[6] 黄镜霖.协同护理对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7(S2):74-75.
[7] 丁佳慧,吴春妹,徐丹.家庭功能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心理健康的影响[J].健康研究,2021,41(6):644-647.
[8] 郑姗姗.浅析术后结肠造口护理对改善术后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4):43,67.
[9] 卢溪.综合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4):415-416.
[10] 许欢.综合护理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7):2491-2493.
[11] 程敏静,陈强,王倬,刘青.强化护理干预对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9):2258-2263.
[12] 郭岩.协同护理对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藏医药,2020,41(5):114-115.